放了阮氏娘回家,李佑想道,這背後大約存著兩種可能,一是她兒真幹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二是阮氏和別人戀姦情熱,要除掉礙事的兒。

當即李推官手指廳中某雜役道:“你跟隨原告,看她出了衙門在路上與誰說話。”

隨後李佑便散了衙,起身去趙家拜訪趙良義表達感激,他如今也算有主動拜訪的資格了。還請趙二老爺題寫了一付楹聯,準備掛在推官廳內。

到了第二日,府衙裡的小吏衙役知道李佑今日審案,便蜂擁而至。這並非正月裡公務少眾人都閒的無聊,主要原因是李推官上任,他們對這位老爺的判案風格不甚明瞭,所以今日都來圍觀審案。

用行話叫觀風,是身為小吏衙役的必修課。只有摸清了官老爺的秉性,胥吏能對症下藥渾水摸魚,能投其所好避其忌諱,能瞞上欺下操權弄事。何況是李佑這種理刑官,需要把品性摸清楚,他一念之間能叫人犯的際遇天上地下,在其中很容易找到運作轉圜賺油水的機會。

但願推官是個生手,這就是廳內所有胥吏的共同心聲。

李佑進了公堂坐好,看到許多旁觀的人,微微一笑,並沒有驅散眾人。作為從衙役小吏出身的官員,李推官對此很理解,而且他也需要在人前亮相。

原告阮氏上了堂,她那秀兒楊鑑也被從縣學裡帶過來,還有幾個同學跟著,這讀書人果然是屬馬蜂的。另外有楊鑑的叔叔堂兄也到場作證。

案開審了,李佑先將阮氏押在一邊,細看那楊秀,不過十五六年紀,拍案喝道:“爾既為讀書人,怎可不明理,何故不孝?”

楊秀的身份可以不用磕頭下跪,只拱手道:“學生讀聖賢書,道理如何不知。如今被告忤逆,自是得罪母親。母要死,不敢不從,雖死無恨。”

李佑倒奇怪了,這楊秀一些也不為自己辯解麼。估計是以退為進罷,真要把他往死裡打,旁邊的幾個同學肯定不會看著不顧。

這招對別人可能還有用,但老爺我可是一向以大惡意揣測別人的,李佑想道。又問:“你知道是何人教唆你母親麼?”

楊秀搖頭道:“不知。”

旁邊幾個同學都出面作證說:“楊同學品行端良,沒有惡德,不可能觸犯母親。”

楊鑑的叔父也道:“從未聽說侄兒不孝。”

眾人議論紛紛,都道這楊秀不像個忤逆之人,他事到如今了死也也不說母親的半句不是,怎麼看也並非不孝的。可惜了,不知為何被母親坐實罪名,很難逃過。

李佑當然也看得出別有內情,又對阮氏道:“你兒忤逆大罪,本官可做主杖斃了,不過棺材錢須得自出,你現在出去買棺材。”

阮氏應聲謝過便出了衙。李佑叫過兩個當班衙役道:“你們跟隨出去,誰與她說話就拿下帶回。”

果然稍等片刻,兩個衙役就押回一名中年道士和臉色灰敗得阮氏。

衙中討生活的胥吏,哪個不聰明?見此都可以斷定這道士和阮氏必有姦情,只看老爺怎麼審了。同時心裡皆道這推官看來不糊塗,還能有這等主意。

李佑問道:“堂下道士何人?”

那道士答道:“回老爺話,貧道黎易常,忝為玄真觀知觀。素與阮氏相識,今日得知官司,特來幫襯。”

李佑斥道:“滿口胡言婦人官司,自有夫家、孃家之人相幫,你這道士有何憑藉,膽敢越粗代庖?昨日是你,今日還是你,真當本官有目如盲乎?左右給我打”

卻見那黎易常黎知觀慘笑幾聲,叫道:“竟是瞞不住老爺,貧道都招了。我與阮娘自幼相熟,至今她未有夫,我未有妻,兩情相悅,怎奈那楊鑑年紀漸大,屢屢從中阻撓,使我二人成不了長久夫妻。貧道便唆阮娘告忤逆狀,她婦道人家沒甚見識,都是貧道極力攛使,罪過只在我一身,只求老爺饒過阮娘。”

阮氏此時也在地上連連叩道:“都是妾身鬼迷心竅,與黎道長無干當年妾身父母貪圖錢財,將妾身許以楊家,黎道長便傷心出家。如今前夫亡故,妾身十年功夫將兒養大,本欲另行改嫁。孰料逆不念恩情逼妾身守節,妾身苦求無奈,只好狀告忤逆,希圖藉此脫身,與黎道長全無關係”

看在眾人眼中,只覺得這對孤男寡女倒也真有情有義,只是造化弄人無法成親,又見他們爭相把罪責攬於自身,其情可憫,值為一嘆。這年頭,寡婦守節守出成績後雖然可得旌表,也算光耀門楣,還有其他獎勵。但一二十年無人知冷知熱、孤枕難眠外加處處謹慎壓抑的滋味豈是那麼好受的,所以世情是不願意守也就罷了,過了喪期便可改嫁。

而且難怪楊秀閉口不言,估計是不願揭出母親的姦情醜事,也不想說出自己逼迫母親的情況(武動乾坤最新章節.),終究都不是光彩事。

案至此水落石出,不知道李推官怎麼判這對男女,大概是通姦罪杖八十,母告念及是情急下被迫無奈,可不論,這樣也是個較為合情合理的判罰了。

然而李推官卻冷笑幾聲,突然拍案,“左右給將賊道人我拉下去重打”

黎知觀高呼:“貧道都已招了,大人這是何意?”

“本官斷事,先論其心再觀其行,心在行之先。你這賊道,還敢遮掩”李佑道:“我朝雖倡守節,但也並不禁婦人改嫁。如有夫家阻撓者,訴官照批即可,此事常有。阮氏何至於為作長久夫妻而自噬其?其中緣故你可敢與本官剖心一敘?”

黎知觀囁喏不能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