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仍然擔任宰相。

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閒聊,宋太宗隨便問道:

"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

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

"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書,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後來趙普因為年老體衰病逝,家人開啟他的書箱,裡面果真只有一部《論語》,所以又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趙普性格沉穩有城府,雖然很愛嫉妒別人,但能夠以天下為己任。

宋朝初年,當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狹窄、因循保守,趙普剛毅果斷,沒有能與他相比。

宋太祖信任趙普,趙普也敢於在宋太祖面前堅持自己意見,有一次,趙普向宋太祖推薦一個人做官。

接連兩天,宋太祖沒有同意,第三天趙普上朝的時候,又送上奏章,堅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薦,這下可觸怒了宋太祖。

宋太祖把奏章撕扔在地上,趙普臉色沒有改變,跪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來,放在袖子裡。

退朝回家以後,趙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來,過了幾天,又帶著它上朝交給宋太祖,太祖方才醒悟,終於任用了趙普推薦的那個人。

再有一次,趙普要提拔一名官員,宋太祖不批准,趙普就像前次一樣堅持自己意見,宋太祖說:

"我就是不準,你能怎麼樣?"

趙普說:"提拔人才,都是為國家著想,陛下怎能憑個人的好惡專斷!"

宋太祖聽了,氣得臉色變白,一甩袖就往內宮走,普不能入宮,堅持站在宮門外,過了很久,太祖終於同意。

當初,宋太祖地位卑微時,趙普跟他交遊,得了天下之後,趙普屢次談起卑微時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處。

太祖性格豁達,對趙普說:"假如在塵土中就可以辨識天子、宰相,那麼人人都可以去訪求了。"從此趙普不再談論。

趙普被譽為宋代開國元勳的功勞有二:

一是參與策動"陳橋兵變",二是參與策動"杯酒釋兵權"。

這兩件事,從史料所記載的史實看,其主謀和決策者仍是趙匡胤自己,而趙普在其中的分量有限,尤其是關於"杯酒釋兵權",是否趙普的初衷?

除了朱熹將其完全歸功於趙普之外,學界迄今看法不一,有人認為趙普是主張動用武力即殺戮解決趙匡胤對於重臣的猜忌的。

而朱熹將此歸功於趙普,則旨在抬高《論語》的社會功能,但在"陳橋兵變"中,趙普確實是出了大力的。

然而,"陳橋兵變"不論從犯上作亂,還是從"兄弟相殘"的角度說,都是與《論語》大義相悖的,因為《論語》開宗明義地反對"犯上作亂"。

主張"仁"尤其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把為趙匡胤出謀劃策,透過發動"陳橋兵變"而獲得天下,說成是"以半部論語輔太祖定天下",豈不是對於《論語》大義的背離和褻瀆嗎!?

趙普要是真懂《論語》卻說這樣的話,那可真是大言不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