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一生確實先後三次為相,但是,一則從宋太祖開始就不斷削弱宰相的實權,所以,不能把趙普三次為相的作用誇得過大,二則趙普的仕途並不順當,而是一波三折。

其原因主要在於趙普自身,其中既有因其專橫跋扈而受到的制約,因貪財受賄而受到的猜忌,也有因不學無術而受到的輕蔑,因結黨徇私而遭到的罷黜。

而所有這些人品、官品上的缺點和汙漬,則正好都是與重視個人修養、倡導"仁"的《論語》主旨相悖謬的!

尤其是在幫助宋太宗奪去皇位、剪除骨肉兄弟所進獻的毒計方面,則更是與以人道主義作為主旨的《論語》精神大相徑庭。

因此,趙普熟讀《論語》並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是與趙普其人品和官品完全背離的,除了出於別有目的的杜撰之外,是找不到其他合適的解釋的。

【歷史十大名相排名第八名:"明初三傑"李善長!】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人,明朝開國功臣。

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洪武三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因為胡惟庸案的牽連,被朱元璋處死,夷滅三族,時年77歲。

僅其子李祺因為駙馬的身份,得以免死,南明時期,弘光政權追補開國名臣贈諡,李善長被追諡"襄愍"。

李善長從小就喜愛讀書,有智慧和謀略,通曉法家學說,預計事情,大多被他說中。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時,李善長前往迎接拜見,朱元璋知道他是當地年高有德之人,並對他以禮相待,並將他留下掌管文史書籍。

朱元璋曾經神情從容地問李善長:"天下之亂什麼時候才能平定呢?"

他回答說:"秦末戰亂之時,漢高祖從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亂殺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業。

現在元朝綱常已經混亂,國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漢高祖,天下便可輕易平定!"朱元璋稱讚他言之有理。

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攻佔滁州,成為朱元璋的參謀,給朱元璋出謀劃策,並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主管軍隊的物資供應,很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威名日益顯著,諸將前來投靠的,考察他們的才能,稟告給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對投誠者表達誠摯情意,使他們能夠安心。

有人因為某些事情相互意見不合,產生矛盾,便想方設法從中調解,郭子興因聽信流言而懷疑朱元璋,逐漸剝奪他的兵權,又想從朱元璋身邊把奪過來輔佐自己,堅決謝絕。

朱元璋在和陽駐軍時,親自率軍前去進攻雞籠山寨,只留少量兵力幫助留守。

元軍將領得知訊息後前來偷襲和陽,便設下埋伏打敗了元軍,太祖認為他很有本事。

朱元璋獲得巢湖水師後,極力贊成渡江,攻克採石後,朱元璋率軍直趨太平,事先寫下榜文,嚴禁士兵違反軍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