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上手疏諫阻說:

"我看今年春天出師征討,將要收復關外,多次聽見克敵的捷報,深感痛快。

但是時間消逝,轉眼又到炎夏季節,軍事一天天繁忙,戰爭沒有停息,軍隊疲勞而耗費錢財,實在無益。

我認為陛下自從平定太原以來,閩、浙歸順,統一中國,大振英名,十年之間,就傳遍天下,遠方的人不歸服,自古聖王置之度外,不足介意。

我個人考慮奸邪諂媚的人,矇蔽皇上的聰明睿智,以致發動師出無名的戰爭,陷入深不可測的境地。

臣遍讀典籍,很知道些以往的事,我認為漢武帝時主父偃、徐樂、嚴安的上書及唐朝宰相姚崇上書唐明皇十件事,都是忠言至論,可以實行。

希望陛下萬忙之中,有幸讀一讀,過失並不深遠,即使後悔也來得及追回。

臣以為大發驍勇善戰的雄兵,動輒使用百萬軍隊,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

又聽說戰爭是件危險的事,難以保證一定獲勝,戰爭是兇器,最戒忌的是不測,關係很大,不能不三思。

我又聽說上古聖人,心不固執,理貴變通,前人的書上有'兵久生變';的話,實在值得考慮,如果改變遲緩計劃,會失去機遇。

十天半月過去,時間就到了秋季,北邊轉入秋涼,弓弩強勁,戰馬肥壯,我軍久困,考慮到這個時候,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指揮謀劃。

臣剛剛蒙皇上寵愛駐守地方,哪裡敢妄言阻止軍隊,因為臣年歲已老,剩餘的時間不多,報答國家和皇帝的恩情,正是這個時候。

希望迅速頒發詔令回師,不能輕視敵人,臣還有萬全之策,願獻給陛下。

希望陛下精心調製膳食,保養身體,提攜那些貧民,使他們轉為富庶。

將來會看到邊烽無事,大門不關,天下都歸於仁德,不同風俗的地區,相繼嚮慕歸化,歸順朝廷,契丹又能單獨怎麼樣呢?

陛下不為這樣考慮,而相信奸邪諂媚之徒,以為契丹皇帝年少而國事繁多,所以訴諸武力,恰好迎合陛下的意思。

陛下以禍為樂,求功心切,以為萬全之策,臣認為萬萬不可。

希望陛下審察虛實,追究妄謬,懲治奸臣**之罪,停止伐燕軍隊的行動。

不僅可以從困難中振興國家,而且可因納諫而成為聖人,古人曾經說過尸諫的事,老臣沒有死掉,哪能為了安身保位而當面阿諛不進諫呢?"

宋太宗賜給他手書的詔令說:

"朕原來部署軍隊選擇將領,只令曹彬、米信等人駐守雄、霸二地,貯積糧食帶著兵器來聲**威。

等一兩個月山後平定後,潘美、田重進等人合兵進討,直到幽州,然後控制險要之地,恢復原來的疆土,這是朕的志向。

無奈將領們不遵照原來的謀劃算計,各持己見,率領十萬軍隊出塞遠征,迅速攻取契丹的郡縣,又返師來領輜重,往復弊勞,被遼人襲擊,這個責任在於主將。

況且朕繼承百王的事業,剛剛使天下稍稍太平,考慮人民苦於邊患,將以救民於水火,並非想黷武窮兵,卿應當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