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立後,老一代史學家在“曾國藩是劊子手還是近代化先驅”這個命題上,耗費了不少心思。

曾國藩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雖已去世一百餘年,提起曾國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

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

為什麼一個人會既有中興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值得肯定的是,無論欣賞他的人還是鄙視他的人都對他的家書推崇備至,可見他的家書不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更是一部蘊藏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智慧書。

但是他也殺人無數,且他殺人最理直氣壯的理由,恰恰隨著舊制度的覆滅遭到了最徹底的否定。

《一劍獨尊》

小時候的曾國藩並不出眾,不算天資聰慧之人,但曾國藩自幼勤奮好學,吃得苦中苦,是千古人傑中“笨鳥先飛“的光輝典範。

“勤能補拙“下,曾國藩8歲時,即對“四書五經“熟稔於心;14歲時,就能通讀《周禮》、《史記》等古典讀物。

可以說,憑著苦學,年少時的曾國藩便掌握了較為紮實的文化知識底蘊,遠遠超過同時代的青年才俊及自詡聰明的所謂“天縱英才”們。

曾國藩在27歲時,遊刃有餘地參加道光十八年軍機大臣穆彰阿主持的科舉考試,圓滿高中進士,由此步入晚清悲壯的政壇。

面對晩清腐敗衰落的局面,以傑出政治家大無畏的勇氣迎難而上,實施了一系列革新:

整肅吏治,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員;強調“民生多艱“,當“以重農為第一要務“;主張“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為官不可自傲,當“修身律己,以忠謀政“;倡導廉正之風,施行仁政,發展國民經濟;不盲目排外,認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曾國藩的這些政治主張,對病入膏肓的晚清而言,就像打了一針強心針,起到了延緩晚清死亡的一時之效。

從曾國藩治軍的戰略思想及付諸實施的效果而言,無疑是開明而又先進的,影響深遠。

近代軍事家亦從中得到借鑑,對之推崇備至,民國有名的軍事專家蔣方震還曾勝贊曾國藩為“一個軍事天才家”。

曾國藩在多年的致仕治軍生涯中,在奉行程朱理學的基礎上,自成一體。

一方面,他不盲目崇拜程理學,客觀看待其時代侷限,在汲取精華中秉持理解、多元和包容的態度,對後來的陸王心學,亦相容幷包,揚長避短。

另一方面,曾國藩認為,理學之侷限,可用氣學資源來彌補,根據氣學“稟氣而生“的理論,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元,天地萬物實則“同體“,不過是稟有之氣不同罷了。

故人勝於物,聖人不同於常人,常人多濁而氣薄,不得不說,曾國藩在理學上的研究是有獨到之處的,堪稱一代理學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