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國藩眼裡,要先了解自身優缺點,再做適合自己的計劃,並持之以恆,不必過分苛責、不亂立flag,才更容易取得滿意結果。

“完人”不是一月、一年變成,而是數十年的積累沉澱,而堅持的核心就是懂得接納自己,只有這樣才不會在前進的過程中焦慮。

從一個七品小官到一代名臣,相當於月薪3k變成月入百萬的合夥人,曾國藩是怎麼做到職場如此順利的?

在給九弟曾國荃的信中他總結到:

長傲、多言二弊,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福之由,未嘗不視此二者為樞機。

驕傲自滿易得罪人,陷自己於困境中,廢話、牢騷太多,不僅有阿諛奉承之感,還會給上級和同僚一種不務實的印象。

如今職場關係戶屢見不鮮,曾國藩也是一臉拒絕:

弟當常以求才為急,其閶冗者,雖至親密友,不宜久留,恐賢者不願共事一方也。

不合適團隊的人,就算是至親密友,也不宜久留,否則,漸漸地,真正有德才的人都不願意與你共事。

除了聊人生心得、職場,家信裡他也常常關心子女,次子曾紀鴻過了縣試,本應繼續鄉試早日獲得功名,他卻在信中寫到:

今年不必鄉試,一爾工夫尚早,二則恐體弱難耐勞也,凡讀書有難解者,不必急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記者,不必苦求強記,只須從容涵湧,今日看幾遍,明日看幾遍,久久自然有益。

可以看出,曾國藩深知孩子的優缺點,會根據他們的自身條件耐心引導、因材施教,曾紀鴻能成為著名數學家,離不開曾國藩的一番教導。

而他留下的“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的箴言,曾氏家族始終秉承。

獨處時若能做到思想、言語、行為謹慎,便能在處世時做到心平氣和,對人、事、物態度恭敬,身心自強健,心懷仁愛能使他人心悅誠服,堅持努力工作,就連神明都會為之欽佩。

如今子孫之傑出者240餘人,沒出一個“敗家子”。

收回伊犁、出使英法俄的著名外交家曾紀澤、擔任清政府駐韓國和德國大使的曾廣銓、翻譯家曾約農、中國味道化學理論創始人曾廣植……

曾國藩去世之後,他的學生李鴻章、李翰章整理了所有家書內容,出版了第一部《曾文正公家書》《曾文正公家訓》,影響巨大。

梁啟超就從曾氏家書,收穫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門九子,個個才俊。

國學大師錢穆更稱它是“十年來時時指導我讀書和做人的一部書”,得益於書中個人學習的訓誡,不斷自我鞭策、努力精進、終成一代大師。

曾國藩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作為晚清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從清末開始,曾國藩生前最看重的名聲已經“譭譽參半”。

從民國章太炎所稱的“民賊”,到解放後范文瀾所說的“漢奸、劊子手、賣國賊”,曾國藩頂著這些帽子進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