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幷州風雲(十九)(第2/2頁)
章節報錯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
"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益,兼聽而不失聰。
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
"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
"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
"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同為曾子"宗聖"第七十代嫡孫,曾傳德,字德生,自幼天資聰慧,秉性謙和淡遠,別有襟期,不務名利。
《一劍獨尊》
學儒學,研醫術,十歲既可以把曾子《大學》《孝經》背誦如流,並對《本草綱目》頗有鑽研。
十六歲鄉試中文舉人,後參加北京會試與曾國藩相識,因知實屬同宗併為傳字輩兄弟,倍感親切,更佳為同榜進士。
一日二位新科進士去拜見清當朝大學士、戶部尚書王鼎,在王府經王尚書介紹,結識了當朝京都名匠崔建庵,也是天命之為,從此二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曾傳德不負崔建字在京都開設《曾德生醫館》以其開派祖曾子"宗聖"儒家聖人之風,善待求醫者,既體恤平民百姓又廣交公卿商賈,德藝雙馨,生命復春。
因此"德生"醫館在京都享有盛譽,此時與他同宗同輩同榜之誼的曾國藩,已身為清中重臣,官居直隸總督,二人更是交往甚密,互相鼓勵,曾國藩欣然給曾德生題詞:
"祖德宗功千載福澤,子承孫繼萬年蒸嘗"橫批"止於至善",落款:德生仁兄大人正文,滌生曾國藩。
此聯既有緬懷曾子"宗聖"之意,又讚美曾德生行醫助人已達到善人之境界,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員中人人孝悌的原則,孝容易理解,就是對父母、對長輩的感恩、尊敬與贍養。
悌是指兄弟之間和睦友愛,也就是同輩之間的融洽與和諧。
在曾國藩家書裡,一般都以為他給孩子寫的信最多,事實上他寫給弟弟的信才是最多的,可見他對兄弟之間關係的重視。
曾國藩有段著名的評論,說家庭興旺的規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傳一代就蕭條了,因為大多是紈絝子弟,商賈之家,也就是民營企業家的家庭,一般可傳三代。
耕讀之家,也就是以治農與讀書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興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講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曾國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還特別強調"勤以持家",這個勤以持家在曾國藩那有兩層意思,一是家庭成員要克勤克儉,一是做家長的要勤以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