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幷州風雲(十七)(第2/2頁)
章節報錯
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徵地擴遷,規制大增,六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同治七年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
9月,江南造船廠試製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12月,抵達北京,拜見慈禧太后與同治皇帝。
同治七年,曾國藩改任直隸總督,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考量當時局勢,沒有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
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
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省館所書楹帖被毀,曾國藩深知其中和戰利害,自引其咎,得到丁日昌的同情。
曾國藩揹負罵名,病情加重,於是召來李鴻章處理案情。
同治九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平民張汶祥刺殺於後,朝廷命其再任兩江總督,前往南京審理該案。
同治十年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11月抵達上海。
同治十一年2月27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遣留學生一事”儘快落實。
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
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此後,時髮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
同年二月初四日,午後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繪像祀之。
朝廷聞訊,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號“文正”,祀京師昭忠、賢良祠,各省建立專祠,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
同治十二年12月13日, 改葬於善化縣湘西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同治十三年,建曾國藩墓於長沙市嶽麓區坪塘街道伏龍山,也是曾國藩及其夫人歐陽氏的合葬墓。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對“康乾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
“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
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
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
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