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幷州風雲(十三)(第1/2頁)
章節報錯
寇準心中暗喜,便順水推舟地說:"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認為襄王可以,就請決定吧。"
第二天,宋太宗便宣佈襄王趙恆為開封尹,改封壽王,後立為皇太子。
宋太宗與太子拜謁祖廟回來,京城的人們擁擠在道路兩旁喜氣洋洋,爭著看皇太子,這時人群中有人喊了聲"少年天子",宋太宗聽後很不高興,問寇準:
"人心歸向太子將把我放在什麼位置?"
寇準連連拜賀說:"陛下選擇的皇儲深得人心,這是國家的福氣。"
宋太宗恍然大悟,賞寇準對飲,大醉而罷,此後宋太宗更加依重寇凖。
有人給宋太宗獻了個寶物:一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兩條犀帶,一條自用,另一條賜給了寇準。
至道三年,宋太宗駕崩,太子趙恆繼位,即宋真宗,寇準任尚書工部侍郎,宋真宗很早就想讓寇準做宰相,擔心他性格剛直,難於獨自擔任。
遼國乘宋主新立,更加頻繁地騷擾邊境,鹹平二年,遼軍大敗**於高陽關,俘宋並代都部署康保裔,大掠而還。
鹹平六年,遼軍再侵高陽關,**副都部署王繼忠又被俘降遼,這兩次戰爭極大地震驚了北宋朝廷。
《控衛在此》
景德元年,邊境告急文書頻傳,說遼軍又要大規模入侵了,這年六月,參知政事畢士安向宋真宗推薦寇準為相,畢士安說:
"寇準天資忠義,能斷大事,志身殉國,秉道嫉邪,眼下北強入侵,只有寇準可以禦敵保國。"
八月,寇準與畢士安同日拜相,景德元年,寇準以集賢殿大學士的官職排在畢士安之下。
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后,率20萬大軍,從幽州出發,浩浩蕩蕩,向南推進。
遼軍由威虜軍攻定州,被宋兵阻擊,便把兵鋒轉向東南,當遼軍南下,"急書一夕五至"的時候,北宋統治集團的上層人物大多驚惶恐懼。
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樞密副使陳堯叟是四川人,提議遷都成都。
他們主張用躲避遼國的辦法,應付遼國的入侵,宋真宗本來就無心抗敵,更表現得惶恐不安。
只有寇準與畢士安堅決主張抵抗,當宋真宗問他們的意見時,王欽若、陳堯叟二人正好在場。
寇準心裡明白,遷都之議就是他們提出的,但他卻假裝不知,對宋真宗說:
"誰是替陛下籌劃這個計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殺頭,現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將和文臣都很團結,如果您親自領兵出征,敵人自然而然就會逃跑。
不這樣,那就出奇兵打亂敵人的計劃,堅守陣地消磨敵人計程車氣,使敵人睏乏疲憊。
從疲勞和安逸的敵我形勢來看,我們有必勝的把握,為什麼要拋棄太廟太社,到楚、蜀這樣邊遠的地方去呢?
問題在於人心崩潰了,敵人乘勢而入,天下還能夠保住嗎?"
寇準的意見終於阻止了妥協派逃跑避敵的主張,為了消除王欽若對宋真宗的影響,寇準把他從宋真宗身邊調到天雄軍前線去防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