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幷州風雲(九)(第2/2頁)
章節報錯
太平城被攻下,馬上將榜文貼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軍中秩序井然,秋毫無犯。
朱元璋為太平興國翼大元帥時,任為帥府都事,不久隨軍攻克集慶路。
在將要攻取鎮江時,朱元璋擔心諸將約束不了部下,便佯裝發怒,要懲罰他們,經李善長力救,此事才得以解決。
鎮江攻下之後,百姓都不知道有兵到來,朱元璋為江南行中書省平章,以為參議。
當時宋思顏、李夢庚、郭景祥等都為幕僚,而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由李善長決定。
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兼領府司馬,晉升為行省參知政事。
朱元璋稱吳王時,任命李善長為右相國,李善長通曉典故,裁決事務非常迅速,又善於辭令。
朱元璋招賢納士時,總是讓李善長起草文告,朱元璋前後率軍征討,都命李善長留守,將吏順從,居民安然,為前線將士運輸兵餉、糧餉,從不缺乏。
李善長在再三斟酌元制、去其弊端之後提出專賣兩淮之鹽,設立茶法。
恢復制錢法,開礦冶鐵,制定魚稅,國家財富日益增長,百姓也不再貧困。
洪武元年九月,朱元璋論平吳之功,封李善長為宣國公,改官制,以左為大,以李善長為左相國。
朱元璋當初渡江時,經常使用重典,有一天,他對李善長說:"法有連坐三條,不是太過分了嗎?"
李善長因此請求除大逆之罪外,全部免去連坐之罪,朱元璋於是命令他與御史中丞劉基等裁定律令,頒示朝中內外。
朱元璋即帝位,追封自己祖先及冊立后妃、太子、諸王,都擔任大禮使。
朱元璋設定東宮官屬,以李善長兼太子少師,授為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參與決定軍國大事,其他仍然如故。
不久,率禮官制定郊社宗廟之禮,皇帝巡幸汴梁,李善長留守,一切事情李善長都可以不經請示靈活處理。
不久,李善長上奏確定六部官制,商議官民喪服及朝賀東宮禮議,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確定天下山川神癨封號,封立諸王,爵賞功臣,事無鉅細,朱元璋都委託李善長與諸儒臣商議執行。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朱元璋說道:"李善長雖無汗馬功勞,但跟隨我多年,供給軍糧,功勞很大,應當晉封大國。"
於是授他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
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當時被封公者,有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馮勝、鄧愈及李善長六人,李善長位居首位,詔書中將他比作蕭何,對他褒獎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