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幷州風雲(一)(第2/2頁)
章節報錯
為了保證質量,公孫越特意花了幾天時間才把影片製作完成,並讓【歷史之眼】提前做了預熱。
"各位觀眾,【影片君】經過精心準備,已經推出新的系列——盤點歷史十大名相。
三日之後將開始第一次盤點,請各位觀眾耐心**,這十大名相無一不是一代人傑,功績流傳千古!"
【歷史之眼】的提前預告,頓時將沉寂多時的討論炒熱,成了各個平行世界津津樂道的話題。
【歷史十大名相排名第十名:"救時宰相"姚崇!】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書。
姚崇初以挽郎入仕,遷兵部郎中,得到武則天賞識,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遷兵部尚書、名列宰相。
神龍元年,協助張柬之發動神龍革命,迫使武則天還位於唐中宗,受封為梁縣侯,同情武則天遭遇,出任亳州刺史。
入為中書令,革除弊政,頗有作為,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貶為申州刺史,唐玄宗親政後,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遷中書令,封梁國公。
提出的《十事要說》,力主實行新政,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整頓吏治,淘汰冗職,選官得才;抑制權貴,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執政三年,譽為"救時宰相",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以開府儀同三司致仕。
開元九年去世,終年七十一,追贈太保、揚州大都督,諡號文貞。
姚崇祖籍吳興,年輕時生性灑脫,注重氣節,勤習武藝,以打獵自娛,二十歲後發奮讀書,以孝敬皇帝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筆成章舉,授為濮州司倉參軍,累遷至夏官郎中。
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作亂,攻陷河北數州,當時,軍機事務繁忙,姚崇處理得當,有條有理,深受武則天賞識,被擢升為夏官侍郎。
聖曆元年,姚崇升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後改任鳳閣侍郎,又兼任相王府長史。
長安四年,姚崇因母親年邁,請求辭去官職,武則天遂免去他的宰相之職,但保留其相王府長史一職,讓他奉養老母。
不久,武則天又讓姚崇兼任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姚崇推辭道:
"夏官執掌兵權,臣是相王府屬官,兼任夏官不利於相王。"
武則天深以為然,便改任他為春官尚書。
武則天晚年,男寵張易之慾把長安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調到定州,充實私置寺院,致使僧人上訴。
姚崇不顧張易之的屢次說情,斷停此事,因此得罪張易之,被貶為司僕寺卿,但仍保留宰相頭銜。
九月,姚崇出鎮靈武,充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安撫大使,並舉薦秋官侍郎張柬之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