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乾脆派出刺客,直接****刺殺了軻比能,軻比能死後,鮮卑各部進一步分裂爭鬥,終曹魏一朝再也沒有形成重大威脅。

以結果來看,王雄的辦法簡單有效,也是一大功臣,至於刺客,其名為韓龍,其他再無記載。

魏明帝曹叡雖然年輕卻非常聰慧,立刻意識到事情的本質,所以讓田豫轉任汝南太守,並加封殄夷將軍。

從邊地校尉轉為中原大郡太守又加將軍名號,名為平調實則晉升,另一邊王雄雖然有誣陷田豫嫌疑,曹叡仍然以其兼任護烏桓校尉,等於曹叡不僅未打壓任何一方,反而使田豫和王雄兩人都得到了晉升。

這也能證明,田豫與王雄之爭很難用簡單的對錯去衡量。

公元2***,盤踞遼東的公孫淵與東吳結好,魏明帝曹叡打算派人去教訓一下公孫淵,苦於遼東地理偏遠,吳蜀又在南邊虎視眈眈,不知該派誰帶兵,中領軍楊暨站出來,建議讓田豫出征。

曹叡這才想起,田豫既是幽州人,又長期在邊境作戰,真是再合適不過。

只怪這田豫文武兼備,調到汝南做太守後也政績斐然,明帝都快忘記田豫原來做過護烏桓校尉的事了,於是趕緊授予田豫假節,命其督青州諸軍征討公孫淵。

田豫離開幽州的原因,是與刺史王雄不合,才被調到汝南做太守兼殄夷將軍。

這次征討公孫淵,曹叡是陸海軍聯合作戰,幽州刺史王雄走陸路,田豫則從青州跨海進軍。

不過就在即將出發時,曹叡接到報告,稱東吳派出的船隊已經到達遼東。

考慮到曹魏與東吳水軍的實力差距,曹叡不敢冒險,最終取消了跨海作戰計劃。

雖然遠征遼東已不可行,但也不能放任遼東投靠東吳,當時的戰船雖然能夠在海里航行,但遠航技術尚不成熟,即便是東吳水軍也不敢離岸太遠,都是沿著海岸線航行。

田豫分析,既然東吳船隊出使遼東,必然早晚會返回東吳,只要在必經之路上設好埋伏,就算東吳水軍再厲害也無濟於事。

田豫仔細考察地形,認為成山是設伏的最佳地點,成山在今天山東榮成龍鬚島鎮,是整個山東半島的最東端。

因為當時技術所限,做不到連續遠航直接回東吳,所以田豫認為東吳水軍一定會在這裡停靠休息,因為這裡是半島三面環海,而且沒有藏船之處,不必擔心有魏國水軍埋伏。

視野開闊沒有藏船之處這點,其實是把雙刃劍,按照常理想埋伏水軍,特別是在海面上的船隻,己方沒有戰船是不行的,否則你在岸邊設伏根本沒用,對方只要遠離你就可以了。

反過來,田豫賭的則是吳軍會在這裡停靠,所以親自帶兵先躲藏起來,並分兵在周邊海島屯守,然後撤走船隻,靜等吳軍到來。

愛閱書香

當時的海戰還是稀罕事,即便再久經戰陣的將士面對大海,也毫無經驗,加上田豫是臨時來到青州指揮當地軍隊,很多將領就嘲笑田豫純屬胡鬧,在空地上**敵軍,比守株待兔還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