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張九齡(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九齡生活在唐朝全盛時期,但卻又隱伏著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
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
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張九齡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
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說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
而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
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任平盧將軍,在討伐契丹時失利,張守珪奏請朝廷斬首,之前,安祿山曾入京朝見,拜見過時任宰相的張九齡。
張九齡頗有識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祿山是奸詐之徒,斷定日後此人必會作亂,宰相張九齡對侍中裴光庭說:
“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此次適逢安祿山干犯軍法,被押送京城,奏請朝廷判決,張九齡毫不猶豫在奏文上批示,為嚴肅軍紀,將安祿山斬首,奏文說:
“穰苴出軍,必斬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
唐玄宗不明華夷之辨,看了批文後說:
“卿豈以王夷甫識石勒,便臆斷祿山難制耶?”
唐玄宗沒有最終批准,卻為示皇恩,將安祿山釋放,最終安祿山反叛,重演了西晉末年,羯族石勒反晉亂華的一幕。
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節,恰逢玄宗生日,張九齡送《千秋金鑑錄》作賀儀,勸皇帝勵精圖治。
當初,張九齡擔任宰相,舉薦長安尉周子諒擔任監察御史。
開元二十五年,周子諒因為胡亂講吉凶,皇上親自加以質問,命令在朝堂上判決殺掉他。
張九齡因犯了舉薦不稱職之罪,降職擔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開元二十七年張九齡被封為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戶。
開元二十八年春,張九齡請求回鄉拜掃先人之墓,因為遇到疾病而五月七日去世,終年六十八歲,皇上贈封他為荊州大都督,諡號文獻。
在他死後不久,曾被其斷言“必反”的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
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張九齡,追贈其為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