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道歸省,與家人歡聚,開元十九年春,他從桂林乘船順流巡行按察來到廣州。

開元十九年三月,張九齡被召入京,擢秘書少監,兼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

他奉旨代撰敕文,對御而作,不須草稿,援筆立成,深為玄宗倚重。

在他的文集中,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多達114篇,兩次升任他為中書侍郎。

開元二十年二月轉為工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八月兼知制誥,張九齡時已55歲,屢乞歸養。

玄宗對他加以重用,並不批准,只是把他弟弟張九皋、張九章就近家鄉封官,以便照顧老母。

張九皋後官至廣州都督兼五府節度經略使,張九章後官至嶺南節度使、廣州都督,都是統治嶺南的封疆大吏。

開元二十一年五月,張九齡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修國史,主理朝政。

張九齡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當時范陽節度使張守璉因為副將安祿山討伐奚、契丹失敗,捉拿護送他到京城,請求按照朝廷典章執行死刑。

頂點

張九齡奏明皇上說:“張守璉的軍令一定要執行,安祿山不應該免除死罪。”

皇上特別赦免了他,張九齡上奏說:“

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請求皇上根據他的罪行殺掉他,希望斷絕後患。”

皇上說:“你不要因為王夷甫瞭解石勒這個舊例,誤害了忠誠善良的人。”

於是唐玄宗放安祿山回到藩地,張九齡為中書令時,天長節百僚上壽,多獻珍異,唯九齡進《金鏡錄》五卷,言前古興廢之道,上賞異之。

張九齡又與中書侍郎嚴挺之、尚書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盧怡結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幹,而交道終始不渝,甚為當時之所稱。

開元二十二年五月張九齡遷升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

開元二十三年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累官封他為始興縣伯,食邑四百戶。

李林甫自己不學無術,因為張九齡的品行被皇帝賞識,心裡非常妒忌他,於是推薦牛仙客擔任知政事,張九齡多次說不行,玄宗因此不高興。

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後來宰相每次推薦公卿時,皇上一定會問:

“節操、品質、度量能夠像張九齡嗎?”

舊例,士大夫者要把笏板插在腰帶上,然後乘馬,張九齡體弱,常派人拿著笏板,朝廷於是設立了笏囊。

笏囊的設立,從張九齡開始,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