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一章 艱苦和談(第1/2頁)
章節報錯
談判細節頗多,秦王把具體事務交給談判小組。這樣安排能形成縱深,增加張力。每天傍晚,邀請使者共進晚餐時,秦王才會與使者面談。秦王的談判精神是:先錙銖必較,再交換利益,最後做長期發展考慮。
談判桌上你來我往,唇槍舌劍,可秦王懷疑敵軍的真實撤軍原因。在沒搞清楚這件事之前,和談的誠意大打折扣。
契丹使者舒慶,昨天提出“割地”“和親”兩項,他還有別的條件要說,卻被秦王打斷。秦王完全不能接受這兩項,而且態度強硬。
在第二天談判中,契丹使者避開“割地”不談,只說要梁朝承認遼國,並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至於“和親”一事,舒慶並不死心,他說這是他出使的核心任務之一。如果不能談成,那麼這次和談就是失敗的。
晚宴時蘇御說:“和親,未必一定是梁朝公主嫁給遼國,也可以是遼國公主嫁給梁朝。”
使者舒慶道:“不如雙方各讓一步,我們嫁一個公主給你們大興皇帝,你們嫁一個公主給遼皇。”
“梁朝最小的公主也已成婚。”蘇御苦笑道:“給你們一個郡主要不要?我們這邊郡主倒是有很多。”
很顯然蘇御在與使者扯皮拖延時間,斥候細作正在努力找出耶律崇光撤軍的真實原因。
可舒慶看起來倒是蠻認真的, 皺著眉頭說:“郡主也是老皇帝的親孫女嘛, 我們可以接受。而且你們可以給郡主敕封公主頭銜,再嫁過來。”
蘇御道:“我們大興皇帝才三虛歲,你們有年齡合適的公主嗎?”
“當然有,吾皇雖年紀不大, 但孩子不少。”
與遼國使者東拉西扯的聊起來, 一點正經事也沒確定下來。蘇御發現,這位使者要談的事還真不少。除了“確定邊境”“和親”之外, 他還要談通商的事。而且他還要求梁朝向遼國每年送二十萬兩白銀和五十萬匹絹作為“歲幣”。
這讓蘇御想起北宋與遼國簽訂的《檀淵之盟》, 不過宋朝給遼國的歲幣是:十萬兩白銀、二十萬匹絹。
《檀淵之盟》看似宋朝虧了,其實不然。
首先這些“歲幣”對宋朝來說, 只佔GDP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其次兩國通商, 宋朝的巨大順差,早就把這點損失賺回來。所以《檀淵之盟》本質上是宋朝佔便宜。為了緩解順差,宋朝後來還持續增加歲幣,緩和兩國關係。
總之, 憑藉神州人的超強生產力, 從古至今都是世界工廠。所以只要做買賣, 大體都是順差。這也是清朝捱揍的原因之一(當然這不是最主要原因)。
順差太大。陶瓷、茶葉、紡織等物品透過海運遠銷歐洲, 可神州人卻不買歐洲的東西。十船去, 九空回, 一船滿倉還都是真金白銀, 直接導致歐洲貨幣戰爭。
歐洲連錢都沒了, 還怎麼生存?於是動歪心思, 然後就發生了眾所周知的事。而清軍腐敗,武器落後, 一擊即潰。歐洲人發現,原來清朝如此不堪一擊, 於是得寸進尺,從此神州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屈辱歷史。
能賺錢, 卻守不住錢,莫大的悲哀。
但蘇御並沒有同意歲幣一事, 因為給遼國歲幣, 就是上貢,相當於梁朝皇帝向遼國皇帝稱臣。憑藉梁朝的國格,不能忍受。
蘇御也挺佩服梁朝,寧願把自己橫死, 也不接受屈辱條款。梁朝是窮橫的典型代表,但也頗有些品格。南晉都看不下去了, 生怕梁朝窮死, 每有戰爭,還送來些資助。
如果是南晉趕上這場戰爭,蘇御相信,他們會毫不猶豫接受歲幣條款。甚至會像宋真宗趙恆一樣,唱著歌收兵回朝。在回朝的路上,高興得難以抑制,還寫下“繼好安邊境, 和同樂小康”的詩句。
“不行。”秦王盯著使者舒慶說:“你回去告訴耶律崇光, 我朝絕不可能向他稱臣。如果他不服,咱們就繼續打。”
舒慶皺眉道:“秦王殿下, 現在明明是我們兵多,你們兵少。是我皇仁慈,才撤兵和談。難道秦王看不出形勢嗎?”
秦王道:“你低估了中原人的決心, 高估了你們的實力。你一家,比三胡如何?我們用十年打跑三胡,不惜再用十年打跑你們。你休要再跟我提此事,若再提,我主動去打耶律崇光。”
此時蘇御想到的是半島戰爭,那時神州很窮,武器也落後,但還是要打。否則像宋朝一樣,從頭窩囊到尾,浪費多少名將。而梁朝現在狀況是能打的人很多。就算秦王戰敗,後面還有更能打的人。
蘇御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軍事天才,比如龍山一戰打得就很一般。最起碼戰略目標未能實現。契丹人的突然撤兵,純屬意外。
……
契丹大營封鎖緊密,斥候細作都無法獲得訊息, 反而被契丹人逮去幾名斥候。
八百里加急,邊關戰報送往洛陽,滿朝文武為秦王取得的階段勝利感到歡欣鼓舞, 曹玉簪給秦王的回覆是:一切邊關事務, 秦王自忖定奪。
曹玉簪沒給秦王什麼意見,可此時秦王卻接到御史聯名血書,要求秦王硬氣起來,絕不能籤屈辱條約。擰斷頭,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
“稟秦王,遼國又增兵,估計三萬。”
“我們的援軍到哪了?”
公孫雄蹙眉道:“河北新兵剛到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