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二年,三月初一。

秦王來到洛西,三十里驛,見到勞師遠征的神策軍。

長安到洛陽七百餘里,神策軍三個師從得到命令、開拔、潼關會師、再到洛陽,總共用了十天時間。

秦王看到的隊伍,軍容不整,疲憊不堪。

距離灤州還有兩千里路,等他們走到那裡,不知累成什麼樣。

表面上不合理的調動,背後又有它的邏輯理由。三門閥互相觀望,唐家不出兵,其他兩家就不出兵,那這仗就沒法打了。

此時孟氏飛虎軍和西門氏虎賁軍已經渡過黃河,可他們並沒繼續北上,而是要在相州等待神策軍一同北上。

得到公孫雄訊息,榆關已丟。八萬抵抗侵略的男賈軍民,只逃出不足三千,餘者皆被契丹人海嘯般的進攻吞噬。契丹人入關,刀砍斧剁,幾乎不留活口。是洩憤,也是一種震懾。

可憐八萬軍民,男女老少都有,想城牆倒塌的那一刻,他們是何等絕望。據說最後時刻,守將斡勒蠻還曾帶著人去封堵城牆缺口,給女人們爭取逃跑的時間。可敵軍一個衝鋒,就把他們脆弱的防線擊垮。

契丹人不做休整,騎兵舉著刀槍追殺,還把男賈大將斡勒蠻的人頭掛在旗上。公孫雄放棄灤州,退兵大都(燕州),與遠道而來的相州兵、鄭州兵會師,決定死守大都。

契丹騎兵行動迅速,已切斷古北口與大都聯絡, 而此時駐守古北口的莫州軍已經撤不回來。不過莫州軍帶有大量糧草、裝備, 即便被堵在古北口,他們也不會慌亂。憑藉鐵甲兵嚴防死守,公孫雄估計,他們最少能堅持一個月。

此時只等門閥軍到來, 為燕州(大都)解圍, 到那時古北口的圍自然解開。而公孫雄、趙晃等已被圍在城內,未來一段時間, 不會有衛國軍總部的戰報送來朝廷。

公孫雄在最後一封戰報中稱, 希望朝廷多派些兵來,只靠門閥九萬兵, 不能保證為燕州解圍。

“衛國軍總部被困燕州, 那麼剩下九萬人如何排程?”

“以前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再選一位大將軍帶隊北上。”

“何人能擔此重任?”

想同時指揮三門閥的軍隊,這個人的威望必須足夠高。若睿王趙滿還在,必然是睿王帶兵北上, 可睿王已逝, 不提也罷。

若大司馬唐振在朝, 自然也是絕佳人選。可如今唐振陷入長安道稅改泥沼, 脫不開身, 大家心目中首推荊國公孟丹青。

可此時孟丹青家裡亂糟糟的, 確有難處。而孟丹青不動, 老狐狸西門真森也找出各種理由不肯帶兵。

那麼就剩下賢王和康王。

賢王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出征, 康王則是裝聾作啞, 不予回應。

“難道我大梁沒有男兒了嗎?”黑袍太后朝堂怒斥。

滿朝文武鴉雀無聲。

……

退朝,太后移步後殿。

秦王、庚王以及三門閥代表也移步至此, 繼續商討由誰帶兵的問題。

秦王心中最佳人選是張雲龍,若張雲龍的第一師和曹聖的第二師一起北上, 那就更好了。可賢王、康王不動,這二人就不動, 梁朝真的就沒什麼人了。總不至於把趙亞夫派上去,那樣曹玉簪絕不能答應。

選大將軍, 若只看爵位, 兩個攝政王倒是夠了。可二人都沒打過仗,讓外行領導內行,總感覺太過兒戲,因此蘇御也沒自告奮勇擔當此任。

“我不想聽理由, 我只要儘快確定人選。”曹玉簪沉著臉:“神策軍改道,從小平津直接渡河。我已讓河東道在沿岸準備大量船隻, 渡河之後還備有馬車, 助力神策軍快速行進。現在選出大將軍,馬上就要動身才行,否則就要落到軍隊後面,延誤戰機。”

不用曹玉簪嚷嚷,大家心裡也清楚。

此時沒人搭理她,老侯爺唐炯今日來到後殿,與孟丹青、西門真森還有兩位攝政王聚到一起, 反而把曹玉簪擠到外面去了。

曹玉簪坐在簾幕後面, 她也走不出來,只聽著外面一群人商量。

商量來, 商量去,最後竟然落到兩個攝政王身上,現在只能二選一。

唐炯說, 二王雖沒打過仗,但二王身份夠。你們不懂軍事,但你們可以帶久經戰陣的幕僚出發。幕僚設計,攝政王下令,一樣能帶兵打仗。

二王互望一眼,各自蹙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