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喪事喜辦(第2/4頁)
章節報錯
表彰會開起來,功臣們披紅掛綵,跨馬遊街。
李自成又跑去慰問一番傷兵。
蒙古大夫們看到大統領來了,趕緊上前請教外科手術技能。
真是一群庸醫!
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記錄了疝氣修補、割痔瘡;延至秦漢,甚至南北朝時外科都很興盛,有《劉涓子鬼遺方》為代表;宋代就有專業鑲假牙、補齲洞;剖腹產也早有。
遠的先不說了。
二十多年前即是大官又是醫生的王肯堂,在書裡記述了腫瘤摘除術、甲狀腺切除術,剛門閉鎖症的成形術、耳外傷縫合再植術、骨傷整復手法與手術……
他對這些手術的消毒方法、手術步驟和護理手段等進行了十分詳細的描述。
還有即將去世的陳實功,外科聖手,會截趾、下顱骨脫臼整復、骨結核死骨剔除、鼻息肉摘除、食管氣管縫合……
關於食管氣管縫合,老陳治癒過好幾個。
有人為了考訂真偽,還用雞實驗,“雞瘟相次死,或教以割開食囊,探去宿物,洗淨,縫囊納皮內,復縫皮,塗以油,十餘雞皆如法治之,悉活。莊家所宜知,且華佗之術不誣也。”
看上去非常牛啊!簡直不可思議!那後來中醫怎麼變成糟粕了?
早在程朱理學被推廣之前,醫者們就開始內卷。
那時的主流醫家往往將外科醫生當做野郎中,責其為“庸俗不通文理之人。”“甘當淺陋之名,噫其小哉如是。”
因為以當時的手術條件,治死的絕對比醫好的多的多多。也難怪別人不敢信。
宋代前,醫者社會地位低。之後“朝廷興建醫學,教養士類,使習儒者通黃素、明診療,而施於疾病,謂之儒醫。甚大惠也。”
還有說法,“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然而儒生入醫,你能指望他們去幹解剖的活?
背幾首湯藥歌訣就能開門診,多方便。所以“外治法衰,而湯藥法興。”
外科內化,談玄說理開始興盛——你也可以說它是系統科學,很厲害的一門學科。
還有的乾脆連陰陽五行都不談了,看病簡單點兒多好,幹嘛把理論弄得那麼麻煩?
多收集點醫方,有什麼病到裡面一查,按方吃藥不就結了嘛。
於是很多二把刀庸醫登場了,來個患者就問,“什麼病啊?”
患者:“肚疼。”
大夫:“肚疼?好,你等一下啊。”
大夫翻開書,跟查字典似的開始找方子。
“查到了,好幾十個方子呢,隨便來個吧。得,就選這個了,你回家試試。不好的話,下次來再給你換一個藥方。”
這跟謀財害命有什麼分別?
當然話又說回來,一種方法治死了就換另一種方法,總有一個運氣好的被救活。於是救他時用的方子會被記錄下來,醫學就這樣一點點進步了。
大概這就叫經驗科學。
到了明代,醫事制度主要分為朝廷的醫藥機構、宮廷醫事制度、地方的醫事制度和民間醫學團體四個部分組成。
比如每個縣均設專職醫官,萬曆中他們從未入流改為從九品。縣設訓科1人,負責轄區的醫藥衛生。絕大多數都是世襲職位。
朝廷的太醫院設醫術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小方脈,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
但據紹興府大醫家張介賓說,“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傳,惟民間尚有之。”
為啥失傳就不清楚了。祝由且不說,按摩還是很有用的。
李時珍於三十多年前編著的《本草綱目》非常有名,但裡面也收錄了很多亂七八糟的玩意兒。
比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