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什麼玩笑!

崇禎沒誠意。

不然他為何讓河南巡撫玄默在黃河南岸集結五千兵,隨時準備渡河。

他還安排了張全昌、楊嘉謨帶兵五六千南下。

張全昌就是寧武總兵張應昌的弟,因在陝西鎮壓農民軍有,剛

由定邊副總兵升為鎮朔將軍、三屯營總兵。

(三屯營城座落於燕山深處、灤河南,是明代薊鎮總兵府的駐地。)

與他哥將來懼怕與農民軍作,避而不,殺民冒功被解職相,做弟弟的結局甚至更糟。原歷史線兩年後他在河南被蠍子塊拓養坤俘虜了。

張全昌因代賊求,總理盧象升不,責全昌喪師辱,曰「賊果欲,可滅其黨示信」。賊不聽命。久,全昌脫,謁象昇陽和。象升令募兵山、陝。尋薦之,令赴軍前立,帝不許。十年四,以楊嗣昌言逮付法,謫戍邊衛……

這次盧象升已經提前離,張全昌的結局大概也會換一個了。

至於56歲的老漢楊嘉,原是甘肅鎮總,因平定農民軍有,被陝西巡按御史特向朝廷幕府呈報請功。也是這個原,楊嘉謨被調任為薊鎮總兵。

崇禎年間舉人查繼佐曾上書朝廷說:「以守之難易,諸邊皆,而遼東、甘肅尤難。何則?遼東僻處海,三面皆敵;甘肅孤懸天,四面受警也。」

同為重要的邊關重,朝廷為何將涼州驃騎將軍楊嘉謨從甘肅鎮調往薊鎮?

這還得從一年前薊遼軍事集團中的首領相互攻訐說,其影響了邊境安,朝廷遂有「議敘補薊門總兵」之舉。

在這之前是河南唐縣人曹文衡任薊遼總,山西偏頭關人王維城任薊鎮總,大太監鄧希詔任監視中官。

董其昌曾評價曹文衡「……公之治,與武侯治,恩威無異。」將曹與諸葛亮相提並論。

然,監視中官鄧希詔與薊遼總督曹文衡為爭搶一把,相互揭,互相扯皮。

朝廷過問,薊鎮總兵王維城就替薊遼總督曹文衡說了幾句,而且當時兵部給事黃紹傑巡視完薊遼邊,回京後向皇帝進,請求重用曹文衡而罷免鄧希詔。

崇禎皇帝不僅沒有采納黃紹傑的意,反而將曹文衡、王維城調往他處閒置起,重新調楊嘉謨任薊鎮總,總領薊遼邊防軍務。

鄧希詔仍留薊鎮軍中任監視中官一職。老鄧原本就是皇帝身邊的「紅人,經曹文衡等二人去職一,更在薊鎮建立了他位尊權重的威,便開始在軍中指手畫,頤指氣,根本沒把來自甘肅鎮的楊嘉謨放在眼裡。諸將雖然看不,卻也無計可施。

這年,如果總兵官不和監軍太監搞好關,就會事事受,輕者罷,重者殺頭。反,如果和監軍太監相處得,沆瀣一,打勝仗固然可升官封,打敗仗卻也可以謊報戰績而得到封賞。

你可以說太監監軍實為明代弊,嚴重製約和打擊了邊關武將征戰殺敵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但,話說回,很多武將的操守實在不,皇帝信不過又無人可,只能派太監監軍。

監視中官鄧希詔知曉大順軍夠,就攛掇皇帝把和他不對付的楊嘉謨踢出來剿賊。試圖借刀殺人。

李自成對相關內情一清二楚。因為他有內女幹啊。

剛上任順天巡撫的張鵬雲可是老熟,王重新鄰,短毛還給他算過卦。

還有宣府巡撫馬士,原本到官甫一,檄取公帑數千,饋遺朝,為鎮守太監王坤所,坐遣戍。

這次因為有短毛給他送上大筆銀,老馬當然不必挪用公款賄賂要,穩穩當當的做著他的巡撫。

所以朝廷裡面有啥動,李自成第一時間就能知道。

知己知,百戰不殆!

喜歡李自成的明末遊戲

三院老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