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順科舉(第1/3頁)
章節報錯
關於收攏舊文人的重要,可以看兩個例子。
北宋年,陝西有一個文人叫張,這後生屢試不第。那年好不容易考中舉人之,去京城考,中了進,但是在最後一關的殿試被淘汰。
宋初殿試屬於淘汰性考,淘汰的具體比例不固,錄取率從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
張舉人一怒之下就投奔了西夏。
他後來做到了西夏的宰相。並且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多次打敗了宋軍。
好水川送給宋軍一場慘,丞相夏竦直接下臺。之後也是多次痛擊宋軍。
張舉人還寫了詩嘲諷宋朝的官員:夏竦何曾,韓琦未足奇。
兩任宋朝宰,被他一個人罵了。
從此以,宋朝科舉就改變了。殿試計程車子全部上,就為了防止再發生這樣的事。
大明也是這樣。殿試不淘,只是根據考試成績給考生排名就成為定製。不,由於殿試的名次對考生將來入仕和升遷具有重要的影,因此考生們對殿試還是非常重視的。
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再來一個例子。
清朝雍正年間也是一個讀書,曾,就試不,於是起了反清復明的想法。
他聯絡了嶽鍾,想要造反。雍正為此特地寫了有名的《大義覺迷錄》。
更出名的還有個考不上舉人的洪秀全。
前面說,傳統科舉錄取結果隨意性很,看考官心,並不能完全反應學子的水平。這是個很大的弊端。你起碼要讓人家輸的心服口服嘛。
童試是科舉考試中的第一個層,它是一種資格考,童試被錄取,可以取得生員的資,接著入泮進,成為古代公辦教育體系中的正式一員。此後再經過學校的歲試和科,合格者便獲取了參加鄉試的資格。因此童試和歲、科試是將來考秀才的一個前,也是古代讀書人首先要參加的基礎考試。
明、清兩,考秀才時間在二月;鄉試考舉人時間在八月,別稱「秋闈」;會試考進士在二月,別稱「春闈」。
所謂「學而優則仕,讀書人的終極夢想就是透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
當然還有極少數人進入科舉是為了其他好,比如這些特權包括見縣官不跪、免除徭役、不能隨便用刑等等。
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大體上都是三年一考。若考不中就是三年三年又三,能有幾個三年浪費啊?太他爸的消耗青春了。
當,考舉人要去府,考進士要進,路途上要花費時間、金,年年考也遭不住。
另外一個原因就,考出來那麼多舉人進士朝廷沒地方安置。
還有就是組織管理能力跟不,官府與學子們都難以應付一年一度的大型科舉考試。
….
本章未,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再就考慮的是人才梯次選拔的需,如果某人秀才、舉人、進士一氣呵,自然不用等那麼多的三年。
所以三年一考是國情在此。而且像宋英宗之,也弄過每年一次科舉考試。
大順的規矩是每年一,統一暫定時間為六月。
今年是第一,李自成因為出於籠絡士子、廣而告之等因,把時間定在了三月份。等到六月份再加考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