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土豪太僕寺(第2/2頁)
章節報錯
大柳樹等驛站的馬匹多被先行的胡逸幹走,沒給李自成留下多少能用的牲口。
今天預計的路程有三百多,如果中途沒有替換馬,晚上肯定到不了金陵。
假如分兩天時間趕,又怕出意外。畢竟鳳陽、金陵這都是要緊地,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太多,一旦訊息洩露被地方衙門知,再想潛入金陵就困難了。
李自成本來打算突襲滁,去搶他幾百匹好馬。不過大柳樹驛站的一位驛卒說那邊現在根本沒什麼馬匹,去了也是白費勁。
滁州是朱元璋打江山的第一塊「格命根句地,有明一,滁州被譽為「開天首郡」。
另一方,滁州對京畿的拱衛作用十分要,而且環滁皆,層巒起,山環水,草木豐,適宜牧,江北各州縣馬匹來此地驗查、徵調方,無需渡江前往金陵。所以當初朱元璋就把中秧機構太僕寺設立在滁州城外琅琊山下。
太僕寺負責馬政和畜牧。
馬政在古代封建王朝屬於國家大,馬匹更是軍國重器。
故明太祖朱元璋曾言:「馬政國之所重。」
嘉靖時期內閣首輔夏言也說過:「國之大事在,戎之大事在馬。」
所以太僕寺的地位相當重要。
明初施行「按丁計馬」法以及論田養馬等等。養馬民戶15
歲成丁至60,一輩子要養馬。江南江北有十丁養一馬和五丁養一馬之別。
朝廷嚴格規定每年徵繳馬駒的時間和數量。永樂十二年開,養馬戶一歲徵一,這負擔實在太重了。後又改為二歲徵一,還是難辦。
因為養一匹馬所需的土,拿來種,可以養活二十五個人。而且馬匹養死了還要賠錢。
再加上有人說「(南直隸馬匹)多矮,不堪徵操,所以朝廷就更改了方,不用養馬,全部改折銀。
對於江南馬戶來,養馬費時費力費,不如折銀方便;對於朝廷來,馬匹夠用就,過多反而增加財政負,不如折銀一部,需要戰馬的時候再用白銀買馬就行了。
這一制度的推,使得南直隸太僕寺所屬的養馬場紛紛要求按照此例將馬匹改折白,於是馬匹折銀的程序逐漸加快。
….
本章未,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南驚太僕寺原本管著九府三州的馬政和草,供應朝廷和軍隊的需要。弘治以,馬匹數額大,南京太僕寺所管轄的馬戶、馬
匹、草場等馬政資源都逐漸白銀化。
萬曆九,奏准將存留種子馬盡行變,上等馬價無過八,下等五,馬價銀由太僕寺專,專用於京營、邊鎮購買戰馬。民間孳牧體系至此崩,南京太僕寺的馬政職能也逐步弱化。
此後太僕寺的馬政制度逐漸從實物管理變為了貨幣管理。原本單純的馬政機構也因此衍生出財政管理的職,兼具了財政機構的性,對明代中後期的國家財政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到了嘉靖時,太僕寺每年管理的白銀存量已經非常可觀。每年實際收入就有六七十萬兩。這還是刨去各種陋規後的實際收入。
常盈庫中的存銀到嘉靖、隆慶時期多達一千多萬兩。
而作為大明朝廷財政稅收主要來,由戶部管理的太倉庫每年歲入大約有四百多萬,但太倉庫中經常在庫的存銀卻不過只有二三百萬,和太僕寺的常盈庫一比實在顯得太過寒酸。
李自成現在要是跑去琅琊山,可能搶不到幾匹好,倒是說不定可以入賬幾百萬銀子。可他又帶不走。
太僕寺那裡雖然不養馬,不過周邊還是有不少大戶家裡存有馬,以備賣給朝廷。
有驛卒帶,李自成輕輕鬆鬆就換了幾百匹馬。
然後眾人一路朝長江邊狂奔而去。
《李自成的明末遊戲》
喜歡李自成的明末遊戲
三院老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