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考舉人的鄉試在省裡,古代交通不發,基本憑雙腳走,所以需要提前幾個月就上路。會試在京城,也需要提前幾個月上路。

對考生來,趕考途中非常辛,風雨兼,疾病侵,各種艱難苦痛夠你受的。另,科舉趕考花費巨,像賈雨村那樣行至中途盤纏用盡的人多得是。

所,一般的考生也忍受不了一年一考的折,三年一考倒是可以。

但是從另一方面,對於考生那樣可太浪費時間了。耽誤了多少大好年華。

對於大順來,正是用人之,來多少秀才、舉人都能消化掉。李自成不會嫌人多。

至於趕考路,大順的秀才們只需要去本府參加考試就行,幾天的路程而已。

如果是經濟好的,設立了高,那就只在本地考試都行。考舉人也同,免去了奔波之,所以每年考一次也不算負擔。頂多到了京城入大學之前再加試一回防止地方作弊。

李自成道:「觀大明科,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考中了進,他們的才華自然不用懷疑。可他們對地方事務能有多少了解?如何能做好地方官?還不是任由胥吏擺佈?好一些的也不過是勸勉百姓安於農,再修條水渠萬事大吉。」

….

本章未,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宋應星嘆道:「是,腐儒實在見多了。要說科舉還有《四書五經》供學,如何做官卻沒有任何參,就那麼把人派出去了。很多知縣對庶務一竅不,如何做得好父母官?」

李自成又介紹,大順治,衙門人員全部公開招,只要有秀才身份就可以參與選拔。當,若想升,肯定是功名越高機會越大。

而,知縣是總管一縣之,讓他去審案不合適。也不能讓一個學歷史的去指導農業上的事情。

專業上的事情應該交給專業人士去做。

李自成順便又說了一下縣裡衙門的架,宋應星不由皺起眉頭。

「大統,恕我直,若依,一縣之內要有多少吃皇糧的人員?太多了吧?」

「宋先生所慮切中要害。我是這麼想的……」

正如顧炎武說的那樣:天下太,則小官,大官少;天下之,則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

這個很有些道理。

像大明的縣衙門這,官員三四,然後靠一群賤民身份的「小吏」去治理幾萬人的,能把政務搞好才怪。

而且那樣看似朝廷養的官少付出的俸祿,可是因為下面的吏役吃拿卡要徇私舞,實際上對小民的盤剝更眾。

李自成一貫對官僚體制非常的崇拜。

他堅決認,後世之所以能做到古代社會、傳統社會所不能達到的強大的社會控制力、執行,關鍵就是建立了龐大的官僚集團。

也許會有些人浮於事的情,但總的來,利大於弊。

一個縣裡的任何事情都能找出專人負,可比歷朝歷代粗放的管理強多了。

而且從管理學的角度,其實從秦朝起就開始總結出經驗了。

秦朝

四十個郡可以直,但漢朝一百郡就只能在郡上面分派出機構州部。

其實就是下級分多了不好管,一個上級機構對應四十個下級機構是極限。

所,一個朝廷裡僅有六,縣裡僅有六房遠遠不,根本不能發揮出應有的全部管理作用。

大順的縣下屬衙門可以分出二十幾,而且因為當前人口,這樣知縣管理起來仍然遊刃有餘。

知縣老爺是掌總,他不用去具體的操心審案,不用摻和到治安、農業、城防等等瑣事中去。那些都有專人負責。

這樣的管理效率高多了。

簡單,想讓「皇權下鄉,就是要大幅度增加「吃皇糧」的人員。

《李自成的明末遊戲》

喜歡李自成的明末遊戲

三院老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