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在建立大順的制度,不妨回顧一下歷代得,學習點經驗。

掃過有些代表性的漢代和唐代之,再看宋代——

本來科舉考試是為國家選拔真,但有些人便要藉此制度之寬大處作弊。於是朝廷不免要為防弊而把制度嚴密化。

但制度逐步嚴密,有時反而失卻本義。這樣的,透過科舉還能選拔出真正有能力的人嗎?

李自成剛到大明朝的第二,就跟米脂的幾個書,艾毓初、艾朝棟、艾詔、李振聲、馮起龍談論過科舉制度。

科舉考試內容就是做文,但文章不像算術那樣有標準答,主觀性很強。

但是科舉考試對做題家們的成績總要有個評判標,這樣就給考官帶來極大不便。

評分,審卷,考官意見難統一。

所以就需要一個大致的框架來限定考生髮揮。

八股應運而生。

八股文的產生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過,實則它濫觴於北宋的經義。

經義是宋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以經書中的文句命,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

宋代的經義雖無固定的格,但在代聖人立言這點,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雛形。

如顧炎武曾直言:「今之經義論,其名雖,而最便於空疏不學之人。唐宋用詩,雖曰雕蟲小,而非通知古今之人不能做。今之經義始於宋熙寧,王安石所立之,命呂惠卿、王芳等為之。」

自北宋廢除詩,就是有「聲病對,的考題之,科考基本以進士科取士。而考試內容又只有經義。

這直接或間接地促使宋代考生答題越發空洞無,並朝著形式化趨勢發展。經義一般為倫裡道,其對社會問題的剖析大多空洞、抽,無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因,考生的個人見解逐漸減,起承轉合的文章結構形式則越發流行。科考八股文變得更加僵固、空泛。

科舉選出來的人不,那制度也就不用說了。

當然也有好的方面。

唐末五代如此混亂黑暗的局面,在宋代文化又慢慢地復興。後代所謂宋,又稱理,就是在宋興後百年內奠定基礎的。

那一輩文人多沐浴了四書五經的燻,都提倡尊王攘,明夷夏之,又提倡歷史傳統。所以忠國文化、傳統還能維,開闢出自宋以下的下半部忠國,一直持續到後世上千年。

宋代的「募役法」也是一個大的改革。

自秦朝,農民每年都要服徭役。而宋代「募役法」的頒,使得原來必須輪流充役的農民可以選擇以交錢代替服徭役。然後再由官府出錢僱人充役。

原來不用負擔差役的女戶、寺,也要繳納半數的役,稱為「助役錢」。

這一舉措使得農民從勞役中解脫出,保證了田間勞作時,促進了生產發,也增加了朝廷財政收入。

….

本章未,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其實從另一個方面,宋代和前代沒有什麼根本不同。都是統治街級盤剝百姓、穩定政泉的花樣。但花樣不斷翻新。

如果說最大的區,大概就是在賦稅這塊。漢代太狠,雖然比秦好了,但服了兵役還要上稅;唐比較能創,可以用絹代役;到了宋朝就伸手要錢了。

而,宋代的大官僚大地主等也失去了免役特權。

宋之於,雖說它有變,卻不能說它有啥建立和創新。大概就像東漢之於西,有事而無政。有形勢推,而無制度建立。

接下來到了明代——

我大明「得國最正,驅逐了韃,最後卻又被***所取代。

為什麼會導致那種結果?這中間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偏差?

如果,歷代是專制,朝廷由一個皇帝來獨,這一說法用來講明、清兩代是可以的。

比,崇禎皇帝看上去是被架空,底下人一起糊弄他。但其實皇帝仍然大權在,基本上想處理誰就處理誰。

若論漢、唐、宋諸,皇權、相權是劃分開的。其間權力比重或有不,但總不能說一切由皇帝專制。

明代雖說一切事權集中在皇,究竟還殘存有歷史舊傳,並不是全由皇帝來獨裁。

比,一般小官歸吏部尚書任,大官則由七卿、九卿或再加上外面的巡撫、總督商議後公開推,這就是「廷推」。(明代六部九卿合成一,指六部長官。也就是六部尚書與通政使司長官通政使、大理寺長官大理寺卿、都察院長官左都御,為分管國家各項工作的九位最高長,合稱:六部九卿。另外還有個小九卿之說)

如果有大,皇帝和各衙門不能單獨決,也常由七卿、九卿公,這叫做「廷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