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秦和張儀之,各國基本都是單,打不過了叫個人幫忙而已(向列國求救。

蘇秦的「合縱」一,秦國十幾年不敢出函谷關。

直到張儀把三晉拉到了「連橫」陣,秦國才敢去佔巴,打楚國。沒有張,秦國鐵定被堵在函谷關出不,妥妥的等著別人統一天下。

這麼說,如果把張儀放到後,那他就相當於是蘇連的總裡兼外叫部長。

張儀用三寸不爛之舌透過遊說、拉攏、分化等方,成功的離間了英美之間的關,拆散整個北約。然後一邊透過外交恐嚇發國和得,一邊又不斷地用戰爭來兼併其他歐洲小,讓蘇連的勢力穿越東歐和中,到達西歐腹,甚至抵達大西,打穿整個歐陸。

如果有這樣的,你覺得他牛不牛幣?這樣一個人他能頂多少個師?

一個出色的正客絕對強過十個厲害將軍帶領的千軍萬馬。

正客和軍人思維方式不一樣。

對於正客來,今天可以打得你死我,明天為了利益可以握手言,都是相當正常的事情。

軍人就不,敵人就是敵,要跟他生死相,敵人不投降就讓他滅亡。

快刀斬亂,爽則爽,卻不如正客們殺人還要誅心的手段獲得的利益更大。

當,軍人也得看是那種軍事家、戰術家還是戰略家。

歷史上的大部分名將其實都是戰術,這種人往往缺乏全域性,只適合做一些具體的工,比如帶兵打仗衝鋒陷陣之類的。

至於戰略,往往同時是高超的正治家。只不過到了這個層次的,由於不直接參與指揮戰,一般又不把他當普通軍事家了。

就像是獨孤求敗一生幾個階段中用過的幾柄劍。

第一,青光利,「凌厲剛,無堅不,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第四,已腐朽的木,原因是獨孤求敗「四十歲,不滯於,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哪個更厲害?

「無劍勝有劍,在武學,可說是至高無上的修為。

無劍也是隨心所欲、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境,不需要,不代表就一定沒有劍。只是沒有用劍的理由而已。唯有收放自如、隨心所,方為「無劍」。

正客和軍人各自使用的手段對比一下就相當於「無劍勝有劍」。

李自成當然可以單靠武力奪取天下。

但,如果能順便耍些正治手段分化、拉攏相關利益,妥妥的事半功倍。

賈富貴、王重新、趙勝、張慎言、孫鼎相、張道濬、王鐸、楊嗣修、程宗猷等等等等人,李自成把他們拉攏過,增加了自己實力的同時又分化瓦解了大明的勢力。

正治就是把敵人搞得少少,朋友搞得多多的。

沒有哪個人是不能用利益拉攏,除非是你給的利益不夠。

所以鄧玘、王樸、梁甫、盧象升、張宗衡、曹文詔等等等,甚至還可以包括崇禎皇,都可以用正治手段解決他們。

如果朱由檢願意乖乖的把長平公主、昭仁公主送出來和,給李自成當個老丈,他自己去「頤和園」裡做個太上皇享受生,這可就……

哪怕讓李自成入贅也沒問題,或者他還可以直接認崇禎皇帝當親,而且將來仍然繼續沿用大明國號也沒問題。

在朱自成的帶領,我大明江山萬萬年。

大家不用打生打死,皆大歡喜。

……

送走了夸克窮和馬陽純倆鬼,李自成在琢磨著怎麼跟崇禎皇帝搭上,去認個爹……

《李自成的明末遊戲》

喜歡李自成的明末遊戲

三院老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