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養廉,舉人,地主老財。

三兄弟撐起的李家是臨洺第一豪。

還有李芳溏,李養廉之子,去年進士,現任章丘知縣;李芳確,李養廉次子,天啟年舉人,現任文登縣知縣。

李芳莎,李養衝之子,現任永州府同知。還有李芳蘊、李芳溪等等小字輩就不提了。

反正李家有錢就完事了。

大統領找李養志、李養廉談了談心,他們非常積極的“樂捐”銀子三萬、糧草八萬斤,豬羊雞鵝成群。

識時務者,能保命。

同時,城裡包括驛站和大戶人家的兩百多匹馬騾也被“樂捐”給了大順軍。

感謝他們。

臨洺鎮位處交通要道。

從京師下南方陸路有兩條,一條是向南京、浙江、福建等省;一條是到河南、湖廣、廣西。這兩路類似於後世的京九、京廣這種南北鐵路幹線。別的路當然也可以走,只是沒這種成熟驛路方便。

所以左良玉、王樸、梁甫等人南下必然會路過邢臺、臨洺、邯鄲、磁州等地;川軍和白桿兵由登萊西進,必然會過濟南、聊城等地。李自成只要提前在相關地方安排人手就可以得知他們行蹤。

只是往來傳遞訊息不便,沒法時時監控。

此時梁甫帶著保定兵可能已經走到南邊二十多里外的邯鄲了。

派出偵察兵後,李自成今天暫且在臨洺鎮修整一日。

插幾句閒話。

直到清末,臨洺的位置也很重要。

咸豐三年,洪秀全派林鳳祥和李開芳率領兩萬人北伐。

當時清軍在紫金山南麓的孝陵衛和長江北岸的揚州建立了江南和江北大營,對天京形成夾擊之勢。

為打破被動局面,洪秀全和楊秀清派遣林、李疾速揮師,北進畿輔,要求北伐軍“師行間道,疾趨燕都,毋貪攻城奪地糜時日”,避實就虛“放膽靈變”。

林鳳祥和李開芳沒有走徐州和山東線北上,而是繞路轉道安徽,入河南,進山西上黨。再出太行山,由武安直襲臨洺關,擊潰直隸總督訥爾經額所設第一道防線。

接著太瓶軍自臨洺關經邢臺各縣,一路勢如破竹,逼近京津,引起朝野一片慌亂。

太瓶軍沿途張貼布告,申明其“大舉北伐,恢復中原,保護人民,掃除妖孽”之義。由於太瓶軍並未在邢臺一帶多停留,這裡的人們便據太瓶軍長髮披肩之特徵,稱此事為“過長毛”。

林鳳祥和李開芳水平有限,千里轉戰中犯了很多失誤。如果由“開國六王”擔任北伐軍統帥,或者洪秀全採納羅大綱的建議,北伐結果還真說不準會成什麼樣。

當然,那次北伐第一戰略目標基本上實現了,不算完全失敗。

後來捻軍也跑來臨洺一帶,只是在大批清軍圍追堵截之下,張錫珠、宋景詩所率黃、白、黑三旗捻軍被迫投降;五旗軍首領張善繼在臨洺之戰中陣亡,餘眾潰散。

(宋景詩有電影,劇情很無聊,服化道和戰鬥場面相當寫實。從復原古戰場景來看,是電影史上的高峰,其嚴謹程度甚至遠超很多紀錄片。)

……

當晚,偵察兵來報,梁甫並沒有去邯鄲,而是在臨洺南邊十里外紮營。

這可真是個好訊息。

“保定兵該退出戰場了!”

李自成喜笑顏開,給對方下了定論。

首發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