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九邊”,字面意思就是在北部邊防區設立的九個邊鎮。“九邊”真的只有九個邊鎮?

不對。

在弘治十四年,九邊正式形成。然而很快,明朝就因為邊防形勢的變化而拆分設定了很多新的軍鎮。

比如昌平鎮。

嘉靖二十九年,薊州鎮拆出西境置昌平鎮,簡稱昌鎮,總兵駐昌平州城。

昌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護明代皇家陵寢,畢竟明十三陵就在昌平,不過設定昌鎮的時候才是七陵。

可見他們的工作和駐紮在南京的孝陵衛差不多。

當然,孝陵衛是衛所建制,現在早爛的不成樣了。昌平鎮好歹是營兵,應該還有一點點戰鬥力吧。左良玉南下剿賊就帶著兩千昌平兵。

再比如保定鎮。

保定是出京第一府,又是京師的南大門,地位很重要。

嘉靖三十年,宣府、大同、薊州三鎮之間設立保定鎮,簡稱保鎮,也叫易州鎮。

保鎮主要負責倒馬三關的防務,也就是山西和直隸的那段長城的防務。總兵駐保定,春秋兩防駐浮圖峪,遇警駐紫荊關。

保定總兵麾下編有分守參將4人(紫荊關、龍固二關、馬水口、倒馬關四參將,遊擊將軍6人,坐營中軍官1人,守備7人,把總7人,忠順官2人。

總兵標下旗軍3220名,正兵營旗軍2187名,奇兵營旗軍1500名,忠順營旗軍1500名,紫荊關將井所轄浮圖峪、白石口、寧靜庵、烏龍溝、盤石口,原額舊數常守並輪班備禦及防秋官軍壯鄉夫共名。

現在這些都是營兵,但最早在保定的都是衛所兵。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之後,將首督由金陵遷到了北平。

為了防禦南方勢力可能對京師造成的威脅,朱棣於永樂元年將原駐內蒙大寧的都司部隊主力,南遷到了京師的南大門保定。而且未改名稱,仍叫大寧都司。

大寧都司原在蒙古時下轄10個衛,統轄軍隊將近人。南遷後兵力大為減少,到保定的初期總兵力為人。

其中本城守衛3232人,左衛1843人,右衛1766人,中衛3485人,前衛3676人,後為2824人,茂山衛1413人,紫荊關衛977人。平均一個衛才2200多人,比在蒙古時的平均每衛5600少了一半多。

明中期後,原實行的軍隊衛所制逐漸改為營兵制,那幫大寧都司衛所兵被抽調出來組成了保定鎮。

或許是因為大順軍的戰績太醒目,晃瞎了崇禎的眼,繼派出昌平和京營兵後,他又加派保定總兵梁甫帶著三千兵南下剿賊。

保定鎮作為二線關,和尤世祿的山西鎮差不多,不會有啥戰鬥力。

只要梁總兵出了城,他就完了。

……

大順軍在館陶修整半日,第二天凌晨時分,全軍渡過衛河北上。

邢臺在館陶西北一百七十里。雖是平原地帶,但是半路上河流眾多,即便當前是枯水期,李自成也用了兩天時間才潛行到附近。

偵察兵進城一打聽,梁甫已經率軍離開了。留在當地的密探也尾隨著保定軍走了,行蹤未定。

李自成無奈,只得趕忙掉頭領兵沿著驛道往南追。

天黑之前大隊抵達臨洺關鎮。

城南北二百二十丈、東西半之,基廣一丈八尺,高一丈九尺,六門,城樓臺堞具備,設巡檢司、馬驛,萬曆二十六年移通判駐之。

城內毫無防備,劉宗敏帶著一支先遣隊直接衝進城門,這就算佔領了。

進城順便找幾個土豪談談心,讓他們“樂捐”點錢糧,再吃頓好的犒勞一下大頭兵。

李養衝,累官宣府巡撫,崇禎二年,御史吳牲彈劾其侵盜撫賞銀七萬,及冒功匿敗等罪,論死,斃於獄。

李養志,歷任巡按陝西、廣東道監察御史,終大理寺左寺丞。目前致仕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