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寇要攻打縣城,縣官拿不出錢糧組織民壯,於是找大戶豪紳募捐。可是老財們不幹,縣官只得強行徵收。

萬萬沒想到啊,正當流寇攻城時,豪紳居然帶著家丁奪回錢糧,還燒了縣衙。

後院起火,搞的軍心大亂,那還怎麼守城。

結果,流寇順利破城,然後殺了豪紳全家,搶光他所有財產……

“這幫人啊,沒救了!”李自成聽完後哈哈大笑。

希望革命軍一路上能多多的遇到些那種人。

當晚,大統領留宿竇莊,繼續跟張道濬深談。

短毛這人挺和氣,老張也就放開了提建議。

他以為,名不正則言不順。

韜光養晦在現今時勢下不妥,應該公然打出旗號,昭告天下,革命軍要改朝換代。

因為“流寇”根本沒有號召力。

沒有哪個讀書人會冒著掉腦袋、被挖心掏肝烤著吃等風險,跑來給你獻策:大王,這樣不行,你要廣積糧緩稱王。

不管流寇實際上乾沒幹那些事情,反正名聲是傳出去了。一般人躲都來不及,哪還敢投奔。

張道濬絮絮叨叨一通,讓李自成想起了太平天國。

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事時就建立了國號。等到攻佔廣西永安,雖然只是一個小縣城,相對金田村已經是大城市了。

於是,洪秀全迫不及待的搞出個“永安建制”。

建立各項制度、釋出新曆法、廢除清朝紀年;頒佈三諭《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奉天誅妖救世安民諭》、《諭救一切天生天養中國人民諭》等等。

另外,楊秀清等五人全部封王。

後人看來他們不免過於猴急,就是個暴發戶嘴臉,泥腿子上不得檯面。

可當事人卻並不那麼想。人家跟著造反,不止立馬看到了好處,實實在在的過了一回出將入相的癮,而且也有了方向,有了奔頭。這就堅定了他們“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

只要將來事情成了,做為開國元勳,榮華富貴自然唾手可得。

人家洪秀全從開始的定位就是一個新興政權,而不是土匪流寇。這立意就比歷朝歷代的造反者們高了五層樓。

所以太平天國一豎起旗號,很多北方人都南下投奔。

由此可見,韜光養晦,穩則穩矣,但對鼓舞士氣未免不利,又如何能招攬來五湖四海的高人?

一個好漢三個幫。革命軍不缺炮灰,缺的是人才。當然,把小兵說成炮灰有些不敬,可實情差不多就是那樣。一將功成萬骨枯。

任何時代都存在著一大批不滿現實秩序的人。他們渴望改變,但是又清楚憑自己的能力不但不足以登高一呼,就連當個土豪的本事也沒有。

如果有人能給他們一個機會,這批人同樣會爆發出很大潛力,以爭取他們在舊秩序下原本得不到的東西。

所以自古就有亂世梟雄出草莽的說法,他們抓住了機會,趁勢而起。

至於李自成早先暗搓搓琢磨的忠誠問題,其實不算問題。別說當下了,再過幾百年也不是個事。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忠誠。

怎麼才能讓他人唯命是從?

一般人從來沒想過,權力這東西是怎麼個意思。

簡單說,首先要給好處,然後洗腦,再展示實力,最後豎起一面理想主義大旗。

四管齊下,大多數人都能搞定。並不需要自己苦巴巴的在孩兒營裡慢慢培養後備軍。

如果暫時不能給他們提供足夠好處,那麼就要忽悠了。

你要把專案計劃講的明明白白,邏輯清晰,有理有據讓人信服。聽的人能明白革命必然成功,將來可獲巨大利益。

說服別人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是實踐。用事實證明你的計劃是無可懷疑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