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珠玉金寶可以為用矣,而不能多得;谷粟布帛可以為用矣,而不能致遠。腰萬貫之緝,手方寸之褚(紙幣),寒可以衣,飢可以食,不珠玉而自富,不金玉而自足,蓋亦古人撫世便民之良規也。”

他還贊成以紙幣完全代替銅錢流通。他說紙幣和銅錢一樣,都可以用來交換衣食,可以使人“自足”“自富”。

那為何昔日之鈔有流通,是“利民之事”,而今則成為“病民之本”?

劉定之說:“夫前代許民以昏鈔赴官倒換,而納其工墨之錢,故鈔無濫惡;前代許民以交、會赴官收納,而充其賦役之類,故鈔有流通……

……今也不然,鈔之造於上也,有出無納;鈔之行於下也,有敝而無換……”

道理說的挺正確,奈何皇帝們不管啊,一發鈔就停不下來。終於讓“大明寶鈔”淪落成了廢紙。

當初朱元璋兒子秦王爺看著倉庫裡堆積如山的爛紙,感覺挺可惜的,這要花出去。

於是王爺用“大明寶鈔”強買民間各類財物,致使大量百姓家破人亡典兒賣女。

光是羊就買了幾萬頭。前腳買來後腳就轉手賣出。賣不掉的就攤派給大頭兵,每五家必須買一隻……

王爺為了花掉廢紙煞費苦心。

不止是他,十個宗室起碼有八個這麼幹。

明代紫禁城有個“寶鈔司”,聽起來似乎很牛逼。其實那機構不是印錢的,和鈔票也沒關係,是給皇帝做擦屁股紙的……

看看人家皇帝多明白,“大明寶鈔”可不就等同於擦屁股紙。

天啟年間,由於財政困難,給事中惠世楊曾建議啟用紙鈔。皇帝沒有明確答覆,此事就擱置了。①十五年在刑部左侍郎任上被革職還鄉,後投順又投清又反清。順治九年兵敗,下落不明。

崇禎上臺,朝廷關於鈔法討論過幾次。在大明即將嗝屁前,皇帝終於頂不住要發紙鈔了。

物料先來200萬斤,工匠召3000,擼起袖子加油幹!

先印刷5000萬貫,每貫面值一兩白銀,京城商戶們可提前以優惠價兩白銀兌換。

訊息一傳出,“京商騷然,綢緞各鋪,皆卷筐而去。”

可見老百姓早清楚朝廷德性,不陪它玩兒。

閣臣蔣德璟說:“民雖愚,誰肯以一金買一紙?”②隆武帝被清軍俘虜後他絕食自盡。

崇禎皇帝看著幾庫房的鈔票愁極了,更愁的是幾個月後他就上吊了。自始至終寶鈔一張都沒推銷出去。

後話不提,言歸正傳。

介紹完莊票和紙幣,沈一石又說道:“有些錢莊、商號還兼辦匯兌……”

商號往來銀錢攜帶不便,須馬馱車載;再加上行程遙遠道路不淨,時有盜匪出沒,所以就有了匯兌業務。有飛錢、會票等稱呼。

同城或者異地的各家相熟錢莊、商號彼此協商,互任對方出具的票據,票到付錢,與現錢無異。

當前匯兌業務比較少,所以還沒發展出專門的票號。

……

李自成將要開的店鋪名暫定了個農工商錢莊。

走遍天下都找不出這麼土氣的商號名字。

農工商錢莊要開辦的業務既全又多,和別家還不大相同。

存款,沒利息,也不收保管費。

貸款,不論人情,只憑有沒有抵押物。等同於把當鋪買賣合併了過來。如果這項業務有賺頭,以後可以適當的給存款發點利息。

此外還有銀錢兌換、銀爐、莊票、匯兌等通行業務。

莊票就是“大順紙鈔”。

紙鈔成本低廉,仿造不易。

除了開始研究紙張、油墨、雕版要花一筆之外,後面批次印刷的成本微乎其微。

造假也很難。

多色套印、水印誰都能做,但紙張、油墨是專用的,別人可不好仿。尤其是特製油墨,好吧,就算普通油墨整個大明都找不出第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