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泰山郡(第2/4頁)
章節報錯
(大山雄峙天東,東夷之土。魁首蚩尤,兵之主也。)
不過泰山人確實太彪悍了點。
從古至今,什麼盜匪啊、反賊啊那是屢見不鮮,數不甚數。
比如鼎鼎有名的柳下蹠,“盜亦有道”聚眾數千人,橫行天下,擾亂四方。
導致祖龍一統寰宇時,都要特地給泰山人安排一下。
毀盡天下鋒鏑,西藏咸陽,東藏於贏。
贏者,泰山郡贏縣也。
這是明顯的警告啊。
武器都沒了,你丫再折騰啊?
碰到一個更彪悍的,泰山人終於消停了幾百年。
結果王莽新朝時,卻又故態復萌,出現了聲勢浩大的赤眉軍。
其後,更始帝時,泰山郡起兵二十萬攻王莽。
建武帝時,泰山叛亂此起彼伏,用了四年時間才漸漸平定。
到了漢順帝時,泰山又起風波,朝廷派了大臣李固為泰山太守,廣施恩信,才又安寧十三年。
其後五十年,繼續吃軟不吃硬,朝廷一旦征伐,便鬧的更兇,要是招撫,還能消停一會,簡直如同熊孩子一般,彷彿有無窮地精力般不斷折騰。
而且不能打,只能哄。
到了中平四年(187),泰山人鬧出的動靜更大了。
泰山太守張舉,這位東漢末年裡最頑強的僭主者,帶頭起事,自稱“天子”,張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並勾結烏丸騎兵,攻掠幽、冀二州。
極盛之時,兵強馬壯,士卒眾多,竟達十餘萬。
漢末兩大精兵聯手,果然不同凡響,直接讓朝廷打了兩年都沒鎮壓住,公孫瓚更是差點被直接懟死。
到了中平六年,張舉甚至還能殺出重圍,溜之大吉(遠遁塞外,不知所蹤)
這...
再看看近擁三州之地袁術,只是自號“仲家”,都沒撐過多久便嘔血而死,實在是令人無語。
也不知是骷髏王太無能,還是泰山兵太能打了?
張舉憑一郡之地鬧出這般大的動靜,影響極大,不但吧大漢王庭的底褲差點都扒了,更險些讓未來的三國鼎立胎死腹中。
因為年輕時的劉皇叔,便在參與討伐張舉、張純之亂時,被亂賊一槍刺於馬下,最後靠著躺地上裝死而逃過一劫。
(劉)備有武勇。時張純反叛,青州被詔,遣從事將兵討純,過平原,子平薦備於從事,遂與相隨,遇賊於野,備中創陽死,賊去後,故人以車載之,得免。《典略》
......
聽完禰衡一番侃侃而談,王政大長見識,卻還是沉吟不語,心中猶豫。
說起來,泰山對他麾下的天軍而言,亦是一處傷心地啊。
天軍的前身,三十萬青州黃巾造反之初聲勢極大,遭遇的第一下當頭棒喝,便是來自泰山太守應劭。
那會王政還沒穿越,本以為是青州軍太過無能地緣故,畢竟這個應劭,在他看來也是籍籍無名之輩啊。
可現在...王政終於明白了,應劭是沒牌面,可泰山兵能打啊!
他也明白了禰衡建言其取泰山郡的用意所在。
值此亂世,泰山郡這等地方,便是最為重要的戰略資本...
兵源!
還是一處極為優秀的兵源!
只不過...
有系統大大罩著的王政,自覺目前缺的不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