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王政以前一直理解錯了這句話,他以為是按字面意義的解釋,得到民心就可以一統天下了。

其實這話的真正意思,應該是得到百姓的支援,江山便可以穩固統治。

治天下,需要民心,但打天下呢?

翻遍史書,最起碼在冷兵器時代,神州之上的任何一次改朝換代,王業興替,都是充滿了血雨腥風。

沒有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就不可能有一個新的政權建立。

大漢亦不例外。

如果真有人去問未來的三國君主,無論曹操或是孫策,乃至以仁義、愛民聞達的劉備,大抵都會得到同樣的答案:

得精兵者,得天下。

因為他們最為清楚,自家能夠雄霸一方,三分鼎力,某種程度都是因為東漢末年三大精兵的影響。

在後世人這裡,可能更為耳熟能詳的是那些什麼虎豹騎、陷陣營、白毦兵、白馬義從等。

但這些其實都是類似特種部隊的精銳組織,不但兵源很可能來自五湖四海,百裡挑一,無法成為一個地方戰力出眾的代表,更大的問題是,數量上始終不可能太多。

它們有可能改變某一場戰役的走勢,勝負,卻決定不了一個勢力的興衰,成敗。

而一個成形的地方精兵,卻可以做到這一點。

比如丹楊兵、泰山兵、以及幽州兵。

三大精兵中,若論名氣,自然是未來東吳的主要戰力丹楊兵了。

其出於丹楊郡(也叫丹陽郡)範圍,包括了後世天朝皖省的九華山、黃山、馬鞍山等山區,多山而少田。

傍山而居者,大多會具有身體強健,性格堅韌,步伐矯健等特點,便導致他們在移動能力、對抗能力以及忍耐能力上都較常人優異不少。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便是這等地方軍大抵具有“沾親帶故”的成分。

所謂“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

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

在《江表傳》中便曾經記載,丹楊一帶的民眾都是“五六千家想結作宗伍”,聚眾居住,非常團結,這等生活狀態,一開始可能是為了對抗山匪、猛獸以及一些自然災害。

可到了後期,甚至連官府都可以對抗,乃至土匪避之唯恐不及,官府不能徵召一人。

彪悍,團結,這幾乎是天朝歷代地方強軍的代表特徵,亦是漢末三大強軍的共同特點。

當然,雖然名氣極大,但若論真正的戰力,從戰績來看,丹陽兵其實有些名不副實,反倒未必及的上另外兩者了。

幽州兵,烏桓突騎也。

烏桓是三國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生活區域和幽州接壤,從東漢之初便已名聞天下,有“漁陽、上谷突騎,天下所聞也”的說法。

而到了漢末時,更是威震當世,連大儒蔡邕亦曾感慨:

“伏見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為天下精兵,國家瞻仗,四方有事,軍帥奮攻,未嘗不辨二州也。”

前期戲份十足,鼎鼎大名的漢末群雄,白馬將軍公孫瓚,正是先潰敗於強弩之手,後自焚於突騎之迫。

說是敗於袁紹,倒不如是敗給了冀州兵和幽州兵的聯手。

而到了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後,又遠征烏桓取得勝利,使胡漢降者達二十萬口,旋即將烏桓三郡(遼東、遼西、右北平)的人口遷入中原,整編烏桓成為一支部隊時,單論騎兵戰力,曹魏已是真正的當時第一,蜀吳皆不能比。

《三國志烏丸傳》:由是三郡烏桓為天下名騎。

只是幽州突騎畢竟加入太晚,只能說是放大了曹魏的優勢。

而在曹操起家成勢的關鍵上,卻還是因為最後一支精兵的存在,泰山兵!

泰山兵,名出於王匡,壯於鮑信,精於呂虔,是實打實的自古以來,武風強橫。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西夷信天求神,漢人重祀拜祖,有事沒事就喜歡吹噓下祖上有多闊。

而要論祖宗的武烈,徐州人自然可以用霸王項羽這等英雄來壓壓鄰居青州人,放到泰山人這裡就不好使了。

因為這位鄰居的祖宗更牛叉啊,那可是戰神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