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東海(第2/3頁)
章節報錯
張飛狠狠吐出口濃痰,彷彿是那滿腹的牢騷:“還是信不過俺們啊?”
此時的劉備剛剛巡視完軍營,正靠在榻上歇氣,聽到這話,他沒做聲,只是悶悶地從甕中倒了瓢子水,喝一半,又朝腦殼上淋一半。
涼意傾頭而貫,直讓劉大耳舒服地呻吟了聲,旋即先望向左邊那個一臉自矜的二弟,問道:
“本月的輜重可來了沒?”
“來了。”關羽沉聲道:“他們又撥了一百斛糧食,這次還送了些肉畜。”
“不愧是一州州牧。”聽到這話,劉備一怔,旋即感慨道:“出手就是闊綽。”
當初在北海時,他劉備固是豪情萬丈,把平原國說的不值一提,可那地方便是在小,亦是他三兄弟當下唯一的棲身之所,怎可能當真說棄就棄,最後還是分兵兩處,部分返回平原,剩下的一千多人被劉備帶來了徐州。
一百斛的糧食,若是節省點吃,已足夠這一千人馬兩月用度,而這已是陶謙第二次給他們配發糧草了,
若只看糧草,倒的確算是優待,只是無論劉備,還是他的兩個結義兄弟,來徐州的目的,可都不是為了這點糧草啊。
果然,聽到這話,關羽卻是冷哼一聲:“大哥,若當真是闊綽,咱們提了幾次的羽箭,戰馬,可都是從沒批給啊。”
“這狗日的。”劉備還沒回應,卻見張飛已是破口大罵:“只給糧草不給兵馬,不給器械,那咱們怎麼去殺賊,若不殺賊,還呆在他徐州幹鳥?索性回平原吧。”
“天天在這裡吃風沙都吃飽了,恁地憋氣!”
“三弟!”聽到這話,劉備立刻呵斥道:“你亦是讀書人,怎可對長者如此出言不敬?”
雖是這麼說,可此時若是攬鏡自照,劉備亦能看到自家的一張臉,其實也是黑如鍋底。
說實在話,此時劉備的心裡亦滿是失望。
既是對自己的一腔熱血錯付而不甘,亦是對陶謙這個人的不爭而憤怒。
谷琊作為一個從寒門走到一州州牧高位的人物,劉備本在心中頗為敬服這位前輩,更視其為英雄的。
陶謙父親早亡,小時候缺少管教,放蕩不羈,在當地名聲不太好,十四歲了還跟小孩們一塊扯布旗、騎竹馬玩。但是當過太守的甘公與他交談後卻發現他與眾不同,以後必成大器,而且不顧老婆的強烈反對和鄰里的眼光,非要把女兒嫁給他,並給了他一個著名的評價:
彼有奇表,長必大成。
甘公是老官場,能做出嫁女的決定,當看出陶謙必有過人之處。此處當與呂公評價劉邦有一比。陶謙確實也沒讓呂公看錯,先是考上諸生,後被舉為秀才,拜尚書郎,出任舒縣令、盧縣令,後遷幽州刺史,被拜為議郎。
如果說到這時,陶謙一路順風順水,可能還有老丈人甘公的幫助,那其後在武事上的表現,就真的只能是能力了。
中平二年,西羌入侵的時候,皇甫嵩帶軍平亂,上表朝廷請求派人同去,當時朝廷派的就是陶謙,結果大獲全勝;
後來邊章、韓遂作亂,張溫去平叛,更是專門上表請派陶謙同去,結果邊章、韓遂敗退榆中;
再後來,徐州黃巾軍亂,朝廷又一次點名讓陶謙去平亂,結果亦是一戰而定。
第一次是朝廷隨機點將,說是隨機,其實也是在優秀將領人才庫裡選的,結果陶謙一個文官入選,其實已說明他在漢廷內部的軍事能力已是獲得了一定認可,甚至本人被看好,所以漢廷才派他出去,名為實踐,實為鍍金;
而到了第二次,已經是出征的主帥專門點名要他,說明他經過上一次鍛鍊,能力已經得到很多高階將領的認可;
至於第三次,是朝廷鄭重地請他帶兵去平亂,這是由將到帥的轉變,能夠擔負起救國家於水火的責任,說明已躋身朝廷重臣行列。
文韜武略之外,陶謙的治理能力亦是可圈可點。
在組建丹陽兵平定了徐州的黃巾之亂後,朝廷就封了陶謙做徐州刺史,讓其繼續管理徐州,這段時間陶謙表現出了高超的治理水平。
首先,他起用了當地豪族的人才,這些人既有能力又有勢力,幫助陶謙很快就穩定住了局面,特別是讓陳登主抓農業,進行屯田,農業生產恢復得很快。
陶謙還頗具戰略眼光,在董卓亂政時期,袁紹率領關東十八路諸侯討伐的時候,作為重鎮徐州之主的陶謙看出這群人是烏合之眾,沒有參加,結果如他所料,不但討董不成,諸侯反倒內亂紛起,如鳥獸散。
相反,在漢帝長安受困四方斷絕之時,陶謙卻是少數主動去進貢的割據諸侯,因此獲得了安東將軍、封溧陽侯,名器皆俱之下,再次加強了對徐州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