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興平二年的春分時節,仲春之月。

清明將至,正是元鳥南迴,雷動天地,龍蛇驚蟄的時候,陽光初初冒起的時候,風都帶上了輕柔的暖意,吹得滿目明媚。

此時,正有一行艑船陸續行駛出了碼頭,順著寬闊的河道,一艘艘地向著東面駛去,不過小半個時辰便飛快地出了開陽轄區。

艑船,便是此時的一種小貨船,單帆,吃重又好操持,唯一的缺陷就是載人不多。

王政眺目遠看,便見河岸兩側的野草褪了青黃,盡是油亮的翠綠,偶爾還有些不知名的花瓣凋謝,跌入渾黃的滔滔流水。

其中幾片嬌弱無力般被風裹著,飄到了河中心,只浮得片刻,便被浩浩蕩蕩的水流吞沒。

到了黃昏時分,遇到一陣長風,速度倍增之下,更是隱隱能看到了另一座城池的影子。

“將軍。”一個親衛走到了挺立船首的王政旁,興沖沖地道:“那莫非便是陽都縣嗎?”

見王政頷首,親衛忍不住感慨道:“水路確實便利,這才一日不到,便行了不知百里了吧。”

“這還算是慢的了。”王政笑了笑,道:“今日老天不給力,若是順風,恐怕如今都能看到東安了吧。”

大漢在航運上不算發達,船隻純靠帆船,這等情況下速度快慢基本只取決是否順風,以及風勢如何,若是天公作美,基本最快可以達到一個時辰百里的驚人速度,但船不可能次次都順風,因此平均下來大抵會是在四五十里每個時辰。

開陽位於琅琊郡極東面,而琅琊縣卻是處在最西面,若是走陸路,便是星夜賓士,恐怕也需要五六日的功夫,最後為求節省時間,王政只帶了兩百名天誅營的兵卒,更選擇了水路。

這樣下來,即便是繞路,也最多兩三日便能抵達琅琊縣了。

琅琊縣,在未來的天朝,亦有個好聽的名字,青島。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蓋海畔有山,形如臺,在琅琊,故曰琅琊臺”。

琅琊縣,便可謂是因琅琊臺和祖龍而得名。

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五巡天下,其中便曾三登琅琊臺,而且說起來,這座千年後的巍峨大城如今雖不算雄壯,卻既是天朝海鹽的發源地之一,擁有著“四大古鹽區”,同時亦是“五大古港”,更有可能發生了天朝最早的一次涉洋遠航...

相傳徐福東渡朝鮮、日本,就是從此地啟程的。

不過乘船這玩意,向來是初登舢板時眼前一切皆覺新鮮,時間久了卻只會感到枯燥。

王政手下的親兵大部分亦是年輕人,一開始還頗為興奮,看著沿途景色青蔥嫣然,偶爾窺見臨河的村莊更是大呼小叫,到後面卻紛紛焉了吧唧,有氣無力,本來覺得可口的白煮魚飯,如今也成了味同咀蠟。

所幸這般時光持續不長,風帆順流西行,兩日功夫便穿過莒縣、諸縣,此時河道突然變得水深流急,怒潮澎湃,再看見兩邊懸崖對峙,險峻峭拔,王政便清楚,這一趟水路已是到此為止了.

再坐船隻能是沿河入海,奔著北海郡去了,便帶著天誅營下了碼頭,直接先入了東武縣。

早收到訊息的吳牛此時正帶著一群人恭候已久。

......

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

因為沒猜透骷髏王袁術為何要慫恿他去攻陶謙,王政便決定暫時按兵不動,只是他沒想著攻東海,東海卻有人始終想著拿他開刀。

沒辦法,畢竟對於漢末大部分英雄而言,黃巾賊正是最合適建功立業的踏腳石。

東海郡、郯城、西面的平原軍大營。

風怏怏的,有氣無力地吹拂著黃土,連營口那杆刻著劉字的大麾似也無精打采,蜷縮在旗杆上,四下都是嘈雜之音,一群士兵來來回回之見,亦是百無聊賴,偶爾有人抬頭,瞧瞧對岸隱隱的城池,眼中帶著的盡是渴望。

那裡,正是琅琊郡的即丘城。

“大哥,這陶謙到底是什麼意思?”

張飛瞪著眼,眼珠子上凸顯一道道的血絲,伸出兩根手指吼道:“咱們為相助他蕩寇而來,到徐州都快兩個月了啊!“

“兩個月了啊,他未曾發一兵一卒,到底是被黃巾賊寇嚇破了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