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項羽拔山之勇,蓋世之威,在後世人的心中形象是個天才將軍,而非合格帝王,何況是小一號的霸王?

原本的三國曆史上,郭嘉在與曹操談論孫策時做過一個精準的點評: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

其他倒也罷了,最後一句卻當真是未卜先知,點出了孫策作為一個君主很大的問題。

輕而無備。

沙場廝殺時身先士卒不說,便是平日裡亦總愛白龍魚服,自入險地。

如此不重視防備自身安全,除了遺傳自老爹的不穩重性格外,更大的原因,卻還是孫策太自信了。

對自己的個人武勇太自信了。

.....

在原本的歷史上,便在今年的七月,孫策將真正的威震江東。

興平二年,孫策以傳國玉璽向袁術借兵三千,加上本部人馬,助其舅父吳景進擊揚州刺史劉繇。

兵鋒抵至至歷陽,敗樊能、張英,攻陷橫江、當利二處長江渡口,其後東渡長江,大敗劉繇,盡得其糧谷、兵器等輜重,更攻下牛渚山。

牛渚山,其在後世有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採石磯。

文有詩仙李白在此沉江捉月。

武有“千古一人”虞允文在此憑兩萬宋軍,以火攻大破十五萬南侵金兵,後有“大明第一猛將”常遇春揮戈破蒙元。

佔下此地後,孫策其後連破薛禮鎮守的穆陵、笮融鎮守的下邳,梅陵、湖熟、江乘等地,直搗劉繇佔據的吳郡曲阿。劉繇出戰大敗,退至丹徒。

此役後,孫策聲勢攀登到了極點,已不亞其父當年。

能創下這等戰績,在此之前的孫策亦必是籌謀許久,多番謀劃。

所以見了王政一面後,孫策本是欲即日返程的。

只是王政實在太過客氣熱情,三天一大宴,兩天一小宴,後面軍務多了,抽不出身陪伴孫策,又令于禁安排一些猛士帶他馳騁馬上,射柳營畔,可謂體貼周到。

孫策畢竟還是少年人心性,人家這麼給面,竟有些不好意思開口離去。

另一方面,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袁術所佔地盤犬牙交錯,勢力頗多,孫策這一年來幾乎無日不戰,欲得片時安歇而不能,如今好容易這般有享受這等悠閒自在的時光,心中也頗有不捨。

當然,小霸王也不可能真是那種只顧享樂之輩。

孫策本是欲從下邳轉道直入彭城,卻在路過琅琊國的邊境時,便聽到了文丑圍堵開陽的訊息,心中本是打了退堂鼓的。

他是好戰,又不是傻。

袁紹袁術這兩兄弟如今快成了生死仇人了,文丑若下開陽,其後必直指彭城,河北四庭柱非泛泛之輩,若是雙方擺齊人馬,孫策自是不懼,可此時自家若帶著五百騎兵跑到文丑面前,那不是送菜上門嗎?

卻是禰衡信心十足,直言文丑此舉乃送死耳,開陽不但不會有失,文丑此舉更是送死耳,才令孫策半信半疑之見,終究還是打消了立刻返回揚州的計劃,只是命令部曲放慢腳步,一邊緩行一邊打探訊息。

孫策終究還是自信觀人不差,他未曾見過王政,卻已對禰衡其人甚為了解。

此儒生目無餘子,輕狂傲慢,便是自家主公,若是庸才,他亦絕不會昧心砌詞,一味吹捧。

而剛剛行到半途,便收到了王政大敗袁軍,更射殺文丑的訊息後,孫策面上笑呵呵的,心中卻是泛起不小的波瀾。

地鬼文丑,河北四庭柱之一。

這等虎將,就這般輕易的死在了王政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