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總有兩面性。

比如王政,作為一個後世穿越者,對三國曆史走向有著瞭解的他,固然有先知般的資訊優勢,同時卻不免要麼想少,要麼,便是想得太多。

比如徐宣,因為籍籍無名(其實也留名了,他不知道而已),王政便不太重視,吃了一個大虧。

而孫策這等大名鼎鼎的英雄,王政又太重視了。

在他眼裡,總覺得未來三國之一的奠基人,一個年紀輕輕便打下江東的人,一定是雄才大略,近乎完美的政治人物。

怎麼可能啊?

他忘記了便是那些千古風流人物,也會少不更事,也會有很多缺點,吃下很多虧的。

只不過那些能成就偉業的人,會愈挫愈勇,更會在不斷吃虧的過程中迅速地成長起來。

莫說孫策,曹操,劉備這三大開國之主二十來歲的時候如此,便是千古一帝如朱元璋,劉邦,又何曾沒在少不更事時犯過錯誤,吃過大虧?

當然,相比其他人,孫策年輕時犯的錯誤太嚴重了。

嚴重到致命的程度,導致他沒有機會去修正,去成長了。

孫策來到開陽,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原因,純粹是一時意興,心血來潮。

當然,也確實是衝著他來的。

說起來,他們兩人的經歷頗為相似,其共同點亦不少。

王政固然是流賊草寇,孫策亦不是什麼大戶出身。

王政於興平元年在青州起事的同時,孫策亦以其舅父丹楊太守吳景名義,募得數百人,隨後在壽春找袁術討要其父孫堅舊部,再得了一千多人馬。

王政攻趙縣,取廣饒,克臨淄,一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正式打響自己名號的同時,孫策亦連克廬江、丹楊等地,直接驚的劉繇分屯要道,嚴防死守,孫郎之威,亦響徹江東。

甚至同樣在發展初期,兩人都面臨過武盛文衰的窘境。

關鍵是兩人都是少年成名,王政如今固是未及弱冠,可此時的孫策亦不滿二十之齡啊。

加上兩州相隔不遠,訊息來往頻復,王政陷於情報網未建立,不瞭解孫策也不關心,孫策卻大大不同。

這個打著“張角轉世”的黃巾賊,孫策可是惦記很久了。

而在今年年初時,更是達到了一個高峰。

因孫策屢立戰功,袁術已表奏其為八品將軍,俸八百勢。

封號,為殄寇!

殄者,斷絕,竭盡,也指剔解後的殘骨。

袁術為其取此名號,本意是繼承其父的“破虜將軍”,卻讓孫策獲悉袁術有意進兵徐州時大喜過望。

在進駐鍾離的第一日,孫策便開始摩拳擦掌,想著與那位“天公將軍”會獵徐州,一較高下。

後面禰衡出使揚州時,一番巧言令袁術同意結盟時,孫策自然是扼腕不已,卻終究不可能為了自家那點戰意,違逆名義上的主公。

打是打不成了,但對王政的興趣卻愈發濃厚了。

故此,他便主動請纓要做使者,便便是為了親自到開陽見王政一面。

這等孟浪之舉,也的確是孫策乾的出來的。

俗話說,只有取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