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劉備的詢問,關羽只是搖了搖頭表示不知,張飛卻是嘆了口氣:

“今日子義未曾出現筵席,想必是去意已決了。”

聽到這話,關羽和劉備同時一驚。

要知他兄弟三人此次星夜馳援來救北海,可是出動了三千精兵。

對此時的平原令來言,說是傾巢而出都不為過。

能對一個素未謀的孔融這般用心盡力,劉備起初可不是衝著那所謂“孔北海”的虛名。

劉備何許人也?

雖以仁義著名,更在未來很長一段的時間裡依託著正統的“皇叔”名號四處溜達,劉備卻必誰都更為清楚。

虛名者,若不能化為實利,那便只是無用之物。

救孔融能得什麼?

賭上全部家底,難道只為在筵席上得對方一長揖,一美言?

骨子裡同樣很務實的劉備,其實願意出兵,全是因為太史慈!

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太史慈讓劉備對孔融,出現了誤判。

遙想當日一幕,太史慈單槍匹馬殺到平原,堂上拜見劉備時已是一身的血跡斑斑。

劉備驚詫之下,第一句問的是“足下何人?”,隨後接踵而至地卻是“君何以突圍?”

在劉備看來,已被三萬黃巾賊寇團團圍堵的北海,他實在好奇此人是如何出城的...

聽道太史慈“三日出城之計”時,劉備擊節而贊,隨後太史慈在具體突圍上卻是寥寥數語言簡意賅。

但久經沙場的劉備三兄弟,已能在腦海中勾畫出那般壯闊的場景。

千軍萬馬之中,如入無人之境。

單騎陷陣、絕塵而去。

思之令人神往。

望著堂下的太史慈,三人幾乎是同時在心中有了判斷:

這是一個文武雙全的超群之才啊!

是因為這一點,隨後太史慈的一番陳詞,才真正是慷慨激昂,令劉備深為震撼,更是斂容說出“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的話。

因為說這話的人是太史慈,那句“聞君仁義素著,能救人危急。”才變得有份量。

因為太史慈做到了冒死求援,那句“特以氣誼相投,有分憂共患之意”才變得擲地有聲。

也正因為太史慈這樣的人物願意為孔融這般效死,劉備心中才下了判斷。

其臣如此,其君亦必是英雄。

這樣的“孔北海”,值得相識、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