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旁的徐方已皺眉道:“若是沿途逐一攻佔,恐怕就走漏風聲,讓彭城提高警惕了?”

“我等雖未親眼見過彭城,但這等雄關,假若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要攻陷恐怕要花上很大力氣了吧?”

“你說的不錯。”禰衡點了點頭:

“彭城本就是百戰之地,本身其周圍的城池就有烽火臺,若是以往還好,警惕未必足夠。”

“只是剛逢曹操攻徐州,加上將軍攻下琅琊的訊息如今已傳遍徐州,若是從開陽直接進發,不管走哪個路線,一旦臨近彭城國,大軍觸動的訊息必然走漏!”

你連地圖都做好了,按你這孤傲性子,必然早有籌謀吧。

王政直接問道:““那依先生之見呢?””

“以衡之見,若要攻彭城,不妨效仿昔日霸王之謀!”禰衡拱手回答。

霸王之謀?

這詞語讓王政大感意外。

項羽不是莽夫流的代表人物嗎?

一個彭城,一個項羽,自然能讓王政立刻想到那場極為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彭城之戰。

但作為歷史小白的他,只知道這一戰項羽和其兵卒誇張的勇猛,倒確實不知對方也用謀了...

雖是一肚子的問號,臉上倒是一片雲淡風輕,只是示意禰衡繼續說下去。

禰衡道:“昔日楚漢爭霸,項王殺義帝熊心後,高帝以張良之計,誑得項王攻齊國時,於洛陽召集諸侯,共同伐楚!”

“入西楚地前,先是北擊龍且、項佗等楚軍,大勝之。隨後一路南進,連取碭縣、蕭縣、最後得彭城。”

“其後,高帝入彭城置酒高會。”禰衡手指虛指地圖之外,表示距離之遠:

“這時是漢二年四月,彼時項王仍在齊國境內。”

禰衡聲音清越,若是不說些尖酸刻薄之語,其實十分悅耳。

由他將楚漢爭霸的事蹟娓娓道來,連王政這知道大概的穿越客都沒有因為其離題太遠而感到不耐,其他人更是聽地津津有味。

“然後呢?”急性子地的勝忍不住問道。

“其後...”這時,連禰衡眼中也生出些許敬佩:

“在國都陷落的情況下,項王不但沒有全軍回援,反而讓大半的主力繼續留在齊國,自己則帶了三萬精兵往彭城進發。”

“此時,彭城漢軍約有五十萬餘人。”

“而最後,贏的卻是項王。”

環視眾人,禰衡問:“這是為何?”

“自然是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了啊。”

其他人尚未說話,又是吳勝搶先發言。

也虧得在他嘴裡還能蹦出一句文縐縐的話,可見項羽在漢人中的聲名之盛。

“非也。”禰衡大搖其頭,正色道:“我認為項王主要贏在了謀略上。”

這說法倒是新鮮。

不僅吳勝等人面面相覷,連王政這後世人也有些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