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沒料到王政竟有這般反應,禰衡先是一怔,旋即恍然。

此子這般年青,已懂得故作姿態,收攬人心了嗎?

雖然覺得對方行的粗糙突兀,禰衡卻還是心生感動。

最起碼,這證明王政對他,還是有些重視的。

“天公將軍高義!”

先是拱手道謝,禰衡續道:“衡的父母、族人皆已命喪,故土家園化成焦土廢墟,但說到底,地鬼這莽夫不過一劊子耳,始作俑者卻是那袁本初!”

“故此,當日衡便斷指明誓,文丑、袁紹,吾必梟其首,滅其族!”

“若是衡做不到,便由我之子繼續去做...子子孫孫,永無盡時!”

“我平原禰氏,與他汝南袁氏,今後不共戴天!”

聽出了其話語中的堅定不移,王政不由喝一聲彩:“好!”

這儒生確實桀驁不馴,也確實言辭過激...

不過一個書生能露出這般剛銳的一面,卻還是讓王政肅然起敬。

最起碼,他在禰衡身上看到了一個男人最該有的特質。

骨頭硬,不服軟!

要知,即便是在大漢這個“大復仇”盛行的時代,也不可能抹除人本質上的“利己主義”。

一時衝動血氣方剛不算什麼,這般深思熟慮後還能堅定不移,才殊為不易。

尤其是其所要面對的復仇物件...

是如今雄踞河北的袁紹!

王政相信,禰衡不可能不清楚這其中的坎坷和難度。

還有袁紹背後的汝南袁氏...

那是何等的龐然大物?

即便是其最有代表性的四世三公,也不過是這個當今天下第一門閥能量的冰山一角。

它的背後,還代表著南陽系、以及名教!

這甚至要從董仲舒這個人說起了。

除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是因為董仲舒將“名教”這個儒家變種,禮教前身的觀念正式地系統化,才令儒學在天朝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成為了絕對的社會正統!

所謂名教,便是將符合上位者,少數人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範...

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製為功名!

再用以如三綱五常的概念,去對下層的百姓進行教化,這便是所謂的“以名為教”。

而汝南袁術、乃至另一個頂級門閥,同樣出過“四世三公”的弘農楊氏,其實都是出身於高舉“名教”大旗的利益集團:南陽系豪強。

東漢王朝,其實從光武帝劉秀起事的那一刻起,便決定了其後兩百多年的命運。

它成為了劉氏與名教共同掌權的一個王朝。

因為劉秀問鼎的過程中,名教起的作用實在太大了。

尤其是其中的三支名教勢力。

支援劉秀起兵的南陽系豪強、擁護劉秀在千秋亭稱帝的河北系豪強,以及幫助劉秀入主洛陽的潁川系豪強!

而作為南陽系的一員,某種意義上來說,從東漢建立的伊始,汝南袁氏就享受著“與國同休”的最高待遇。

只是它最後發展的實在太厲害了。

厲害到不但在南陽系內一言九鼎,唯一一個能投反對票的弘農楊氏也與其成了姻親,更已經不滿足“與國同休”,而是想要改朝建國!

袁紹怎麼起家的?荀諶勸韓馥讓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