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邯鄲、鄴城。

“阿瞞是越來越不長進了。”

此時州府大堂上,主位上的冀州牧袁紹剛剛讀完信使送來竹簡。

他放下信書,嘲諷似地笑了笑:

“竟被一群流民賊寇弄的這般焦頭爛額,真是讓人笑話。”

此時的袁紹,正值壯年,即便坐鎮後方,高居府邸,日常依舊常做翎冠錦甲的打扮。

他乃望族出身,年輕時也是個頗有才名的風流士子。

如今,卻是愈發愛弄武裝了。

正是在今年,袁紹真正一統河北,驅逐大敵,正是最為意氣風發的時候。

這幾年來的沙場征戰,和無數的勝利榮光,讓他的面龐上充滿了強硬、威嚴的神情。

如烈陽高照,已是初具雄主的王者威儀。

阿瞞這樣的小名,若是旁人直呼,自然是帶著賤蔑之意。

可聽著袁紹說話時的口氣,卻讓場上眾人都聽出親暱熟稔的意味。

最起碼,這時的袁紹眼中,曹操依舊是那個跟在他屁股後面的總角之交。

袁紹忘記了一件事。

孩提時的那個喊著大哥的頑童,如今早已成人多年。

再喊大哥時,已未必心甘情願。

“主公,此時不妥。”

總幕府審配聽出了袁紹言語中的意味,生怕他為交情所累,欲出兵青州為曹操解圍,忙躬身道:“我軍與公孫瓚連連大戰,如今方才言和,正是休養生息之際,豈可勞師遠征,再動干戈?”

自初平三年(192)以來。

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連連大戰,可謂兩敗俱傷。

界橋之戰。

河北四柱一梁的麴義以八百精卒在中,兩翼強弩千弓,大破公孫瓚兩萬白馬義從。

結果本該一場大勝的戰役,卻橫空殺出一個少年勇將,竟一槍刺麴義於馬下,隨後更如猛虎出閘,飛入紹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公孫瓚更趁機引軍殺回...

結果大勝成了大敗,袁紹狼狽撤回本陣。

其後,巨馬水之戰。

袁紹引軍南歸時,又被公孫瓚大軍追上,再次大敗,陣亡兵士近萬。

直到龍湊之戰,公孫瓚貪功心切之下大軍冒進,終於被袁紹擊敗,終於扳回一城。

這一戰後,公孫瓚無奈退會幽州。

其後雙方依舊攻伐不停,互相消耗了不知多少兵糧,足足打了兩年時間,才在天子遣使居中下無奈和解。

其後公孫瓚自出昏招,殺劉虞引得幽州大亂,袁紹卻趁機一統河北,終於此消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