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甘寧來投(第1/3頁)
章節報錯
王政這邊夜宿趙府之時,剛剛投靠過來的陸績次日已馬不停蹄的開始四處奔波,尋朋訪友。
第一個便是負責鎮守壽春西城門的治安縣尉,他的上官李述。 無錯更新@
因為此人本是豫州汝南人,所以之前被王熊等人判斷乃是袁術的嫡系人馬,故而一直沒有主動接觸,以免打草驚蛇。
而陸績卻知他其實已寄寓壽春多年,其妻族更是出身廬江的一箇中等世家,所以就政治立場來說,李述反而更親近江東勢力。
原本的歷史上,李述後來能被孫策委以重任,接替劉勳成為廬江太守,也是因為這一點。
當然,陸績和李述交往頗深,自然清楚李述對袁術並沒有多少忠誠,但是同時對方會否願意投靠王政,卻又是個未知數。
原因很簡單,豫州黃巾當初鬧出的動靜可不小,其中汝南更是重災區,黃巾渠帥何儀入汝南後,便曾大舉屠刀,先後對不少中等世家望族抄家滅族,其中李述的本家也在其中。
李述當時正在外地遊歷,方才倖免所難,但也因此和豫州黃巾結下了深仇大恨,其對袁術暗存不滿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為袁術親近乃至結交豫州黃巾,其麾下兵馬也有不少本就是黃巾賊寇出身。
那麼李述對於王政這個所謂的“張角轉世”,曾自封天公將軍的青州人又能有多少好感呢?又會否心生遷怒呢?
這些陸績心裡也著實沒有底。
不過他十分清楚,李述頗為精明,若是不先搞定此人,那麼必然影響王政的大事謀劃,所以不管如何,總是要先試探一番的。
能拉攏自然最好,若是不能,也要及早告知主公,想法子先提前解決李述!
不料陸績剛到李府,不等他開口,李述已是斜眼睥視,先自嚷道:“好個陸公紀,你好大的膽子,還敢出門亂走。不知禍事臨門了麼?”
陸績聞言先是一驚,旋即面露詫異地問道:“行略兄何出此言?”行略,是李述的字,他本名李術,當初入伍時為尊者諱,主動改成了述。
李述冷笑道:“那徐州牧手下的校尉王熊今日兩度上門找你,是何用意?”
陸績登時鬆了口氣,方才李述一聲質問,險些讓他以為是王政登門陸府一事被人發現了,也對啊,主公何等英明,來吾家中必不會大張旗鼓,必有遮掩,怎會這麼快便洩露出去呢?
不料他這番神情變化落入李述眼中,登時察出端倪,眼中精光四射,突然又問了一句:“你昨夜與那王政卻又談了什麼?”
此言一出,陸績立時魂飛魄散,汗流浹背:“此事你是如何得知的?”
“嘿,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李述站起身來,緊緊盯著陸績,聲音愈發森然:“你與徐州牧閉門深談,都講了些什麼?還不速速從實招來!”
他身高八尺,膀大腰圓,便是放在北人裡亦算出眾,面對陸績這南方儒生自然更具優勢,此時居高臨下,眼神迫人,竟有不可直視之威。
陸績微一側目,先不與其對視,他能留名後世,同樣也非一般人物,方才失神不過是關心則亂,此時已緩和過來,當即輕笑一聲道:“行略兄這番作態,莫不是將家宅當成了邢審地,將在下這位屬官當成了犯人麼?”
說著端正神色,正容說道,“績今日此來,正為此事與君商量,且入私室密談如何?”
李述聞言面容稍緩,卻還是輕哼一聲:“你我相交匪淺,但公大於私,若有妄語,定不容情!”
“哈哈...”
陸績上前親熱地拉住李述地手道:“既是相交匪淺,績又怎會不知行略兄的為人品性呢,豈敢明知故犯?”
......
入得一處室內,李述打發了侍婢出去,吩咐看緊門戶,無論誰人,一概不得妄入。佈置妥當,兩人分別落座後,方。
才沉聲說道:“昔日華陰楊公曾有名言不朽,曰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如今此處便是這四知之地,陸公紀你有何要事,現在可以說了吧?”
他說的楊公乃是東漢荊州刺史楊震的舊事。
楊震通曉經文,風雅清正,志存高遠,時人稱為關西孔子,他曾推薦王密做昌邑縣縣令,後來楊震因公事路過昌邑縣,晚下榻於館驛。夜深人靜之時,王密懷揣十金前往館驛相贈,以謝楊震知遇之恩。楊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說:“此時深夜,無人知矣。”
楊震正聲而說:“豈可暗室虧心,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一時傳為美談。
陸績卻沒有立刻回答,反而先道:“行略兄又是如何得知吾已和徐州牧見面一事?”
此事他甚為關心,若是被外人發現倒也罷了,可要是出自內部洩露,無論是他這邊還是王政那邊,可是一個極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