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南郡(第2/2頁)
章節報錯
也難怪大耳賊要暗戳戳地挑撥離間,對孫權說什麼“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了,要是真讓周瑜按部就班地去實現這個戰略,孫吳能否一統天下暫且不說,徹底被鎖住發展機會的劉備是肯定毫無機會了。
只可惜孫權雖然沒有中這挑撥之計,周瑜卻太過短命,建安十五年,當孫權批准了西征益州的戰略後,周瑜躊躇滿志地準備返回江陵,卻在行至巴丘(今湘省岳陽)路染疾病,不幸病卒,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一死,孫權如喪考妣,劉備和曹操卻是欣喜若狂,後者更是立刻便在九江前線的合肥調集兵馬,準備開始“四越巢湖”的第一次南征。
失去主心骨的孫權登時壓力大增,為了集中兵力防禦,便依魯肅之計,將剛剛佔領的江陵以及南郡交給盟友劉備,讓其為他防守襄陽這一路的曹軍。
這對於對於劉備,自然是求之不得,因為江陵本就是“隆中對”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隆重對”裡怎麼說的?
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這裡的荊州說的就是南郡,按照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霸業謀劃,第一步便是奪取南郡,然後西進巴蜀,最後兵進宛、洛,兩路進攻曹魏,要奪下南郡,便先要佔有江陵。
只不過這個如意算盤被周瑜破壞,在曹仁撤離江陵後,第一時間便將江陵和峽口的夷陵搶先佔據,卻把江南四郡扔給了劉備...
所以周瑜這個礙事的剛剛身故,劉備便不惜冒著被扣留的危險,立刻屁顛屁顛地親赴江東,向孫權商議“借荊州”一事,最後有魯肅“助攻”之下,孫權半是不甘半是無奈地答應了此事。
在此之後,江陵便成為劉備集團的首府,集政治,經濟與軍事中心三位一體,劉備領兵入川之時,關羽北伐襄陽之際,江陵都是蜀漢的後方基地。
江陵地位的第四次變化,是發生在呂蒙背刺關羽,東吳佔領荊州之後。
此時江陵變成了吳國對魏防禦的前哨據點,孫權消滅關羽後,將南郡的江北居民遷徙到江南,把對魏作戰的防線後撤,江陵只留下少數部隊鎮守,南郡和荊州的治所與軍隊主力也移到了長江南岸,致使江陵的戰略地位明顯下降,失去了區域統治中心的重要地位。
而在曹操死後,曹丕曾經派遣大軍圍攻江陵,守將朱然接連打退魏軍的進攻,儘管最後只剩下五千殘兵,仍能力保城池不失,守住了這座前哨陣地。因為襄陽到江陵數百里間少有百姓居住,曹魏南征大軍在沿途得不到足夠的補給,所以孫吳的荊州統帥陸抗認為江陵的重要性不如夷陵,敵軍即使攻佔了江陵,也解決不了糧餉供給問題,最終還會撤走,所以他對當地的防務不像對夷陵那樣重視。
第五次是在西晉滅吳戰役中,攻佔江陵並消滅南郡的吳軍是晉朝用兵的一項重要步驟。按照事先的作戰方案,西晉攻吳的主力是王濬、唐彬率領駛出三峽的益州水師,他們在佔領夷陵、荊門之後,必須在江陵附近得到荊州都督杜預一萬七千人兵力和糧草器械的補給,否則就沒有足夠的力量繼續東進。為了實現江陵方向的作戰勝利,晉武帝把賈充率領的戰略總預備隊“中軍”部署在襄陽,準備隨時支援杜預的南下進攻,以確保完成這一計劃。結果在晉軍優勢部隊的圍攻下,歷時九日就攻佔了江陵,使王濬的水師成功地獲得了補給,旋即順流直抵武昌、建業,迫使吳國皇帝孫皓投降。
吳滅之後,三國歸晉,天下重回一統,然而有些事情卻是再也回不去了,比如東西對峙的態勢自此去而不返,其後兩晉南北朝,乃至五代十國,天朝內部的鬥志形勢依舊保持著南北對抗,江陵、襄陽以及南郡始終都是戰略要地,所謂“晉、宋、齊、梁,倚為重鎮,財賦兵甲,當南朝之半。”便是說的這裡。
不過當後面南宋時期,遼金、蒙元大舉入侵中原,因為這些異族的騎兵優勢太大,相比地勢平衍,無險可守的江陵,依山傍水、形勢更為險要的襄陽變的更加重要,正式登頂為天下第一重鎮。
所以地形其實是江陵在軍事上最大的弱點,在防禦上它最大的優勢便是南面的長江天險,然而一旦有敵人越過長江,它便是無險可守,更因為地形的平坦,能讓攻城方順利的擺開陣勢,甚至騎兵馳騁。
拿下孱陵之後,渡口自然也落到了王政的掌握,為了出其不意,不給敵人整頓防禦,擺開水利阻隔,王政剛剛入城便令手下將城內船隻悉數蒐集,準備完畢後便親率精騎,馬不停蹄地開始渡江。
三個時辰後,日暮黃昏之時,沐著夕陽的餘暉,天軍便已渡過了長江,正式進入了漢江平原地區,稍作休整之後,王政便下令繼續行軍,直撲江陵。
從漢江平原到江陵,只有不過五十里地,便在入夜時分,已是兵臨城下。
對江陵敵軍的分佈情形,王政早就提前讓糜芳的奔命司探查明白,此時不是日後,江陵的地位並沒有引得多方重視,不過因為畢竟是南郡的門戶之地,加上是水陸的交通樞紐,所以人馬也不算太少,守軍總數八千,其中城東和城西軍營各屯駐有兩千官軍,數量最多的卻是南面的一座外城,名叫津鄉城,屯駐了四千守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這八千守軍之外,江陵城內還有另一支不容小覷的軍事力量,便是南郡太守郭永的兩千親軍。
郭永出身於鉅鹿郭氏,光和年間(公元178)便為南郡太守,能以一個外人的身份坐鎮江陵二十餘年,便是因為他不僅出身名門,更有一支自由的私人武裝,即“廣宗軍”。
所謂廣宗軍,顧名思義,便是說這支部隊全是由鉅鹿廣宗鄉的民勇所組成的。
鉅鹿乃是張角故里,也是第一次黃巾起義的源頭,由此可見此地風俗尚武,其民性銳,而由鉅鹿人所組織的部曲,戰鬥力自然極為強悍,敢戰,也極為能戰,卻是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