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示弱(第1/3頁)
章節報錯
先有王政欲要圍城打援,後有張羨的虛則實之,荊揚兩軍的先期交鋒,目前的結果是天軍略勝一局,但卻並沒有取得太大的優勢,雖然先後取得了建昌,醴陵、湘南三城,只要臨湘不失,便不算真正開啟長沙這面矗立在南郡之前的門戶。
而吃一塹的張羨選擇了堅守不出,又有文聘帶領大量援軍來到漢壽,在敵我皆有智將坐鎮之後,在好像智謀無法起到決定作用之後,現在可用的,對揚州軍一方來說,也就是隻有以力取城了。
故此,徐方周泰做出了引敵出城、促敵野戰、在敵之援軍未曾盡數抵達、盡數準備好之前,藉機克城的決定。
而以臨湘特殊的地理形勢,與天河水交錯,要想要引敵出城野戰,首要便是得選擇一個好的戰場,與眾將商議之下,尤其是聽取了黃忠這位荊州本地人的分析之後,徐方決定把戰場選擇城南。
放在城北不行,這裡毗鄰湘水,加上地方太窄,不利大股部曲的轉折,而城東也不太合適,因為這裡正好是面對豫章郡的方向,也就是距離建昌不遠。
如今建昌已落入了天軍的手中,擺在這個方向會讓張羨下意識地提高警覺,愈發不會貿然出城,將自己陷入腹背受敵之局,至於城西同樣不成,這裡離建昌倒是最遠,問題是離漢昌卻恰恰是極為接近,算是敵人的後方,反而對天軍不利了。
所以也就只剩下城南這裡了。
首先,是有大片的開闊地面,足夠雙方擺開陣勢進行野戰,其次,張羨如果出城,肯定騎兵先發,城南的地形也有利騎兵活動,這算是對於守軍有利的一點,也就成為了吸引他們出城的一點。
再次,城南乃是黃忠和周泰這邊的大營,相比而言,這裡的兵馬必徐方和魏延這邊要少上不少,加上又是營分兩部,雖然五千人馬也不算少,但相比而言,只要用計得當,便最有可能誘出張羨。
軍報雖然已經傳出,但不可能立刻便得到王政的回覆,徐方也等不及了,只得自家做出保證,若是日後王政問責,他便一力承擔。
既然如此,黃忠等諸將自無異議,他們本身也覺得這樣拖下去其實是不利自家這邊的,遂按徐方的計劃開始施行引誘張羨的部署。
徐方的這個計策其實說來簡單,便是將黃忠和周泰所在的城南營寨變為誘餌。
那麼怎麼才能把主力大營變成一個可口的誘餌呢?
又怎麼才能夠使得張羨無視隔河另一邊過萬揚州軍的威脅,而敢於出動來犯呢?
古往今來,誘敵的套路雖然出現過不少套路,但究其本質,卻基本是出於同一個原則,那便是示敵以弱。
一支軍隊想要示弱,最常見也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詐敗」,詐敗雖然好用,卻有極大的隱患,讓詐敗變成真敗,直接導致軍心潰散,陣勢混亂等等問題,所以一般情況下,採用詐敗的計策都會選用一支人數不多的兵馬去做先鋒詐敗。
而詐敗都是出現在兩軍野戰的情況下,如今可是攻堅戰,且天軍這邊還是攻城方,詐敗自然是用不成了,所以徐方想到一個異曲同工的計策,便是「自亂陣腳」。
自亂,便是讓黃忠部裝作發生了營嘯!
所謂營嘯,也就是炸營,在冷兵器時代雖不常見,但卻也是不少見的。
遠的不說,當年董卓被王允計殺之後,他的女婿牛輔曾夥同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率領西涼軍殺往長安,欲為董卓報仇。當時牛輔為西涼軍前驅,先與李肅交戰,初戰得勝,將李肅打的大敗而回,呂布聞訊立刻領兵馳援,牛輔則在陝縣嚴陣以待,卻在當夜突然發生營嘯。
眼見交戰在即,自家這邊卻發生了譁變,牛輔大為驚慌,這還怎麼打啊?當即趁
夜棄軍而逃,最後被副將胡赤兒殺死,將其首級獻於呂布。
這便是為何古時作戰行軍,都會有要求士卒「銜枚而行」,因為三人成虎,謠言越是流傳越是離譜,很容易造成軍心浮動,一個不小心,半夜裡稍微一點兒動靜,就可能引發營嘯。而營嘯一起,十有八次都是難以按住,不戰自敗。
徐方的計劃就是故意裝作營嘯,引誘張羨出城來襲,然後野戰決出勝負。這個計策若是獲得成功,臨湘軍便等同連敗三場,更會主力盡失,這樣的情況下士氣定會一落千丈,那便取城易矣。
當然,這首先是建立在一個條件上,那就是徐方知道,黃忠也和他一樣,都是對王政「絕對忠心」之人,他的本部人馬也必是唯命是從,軍紀嚴明的「精銳」無疑,這才能保證「詐亂」不會輕易變成真正的自亂陣腳。
眼見眾將紛紛頷首,徐方當即開始分佈任務,首先點將的便是魏延。
「魏校尉。」
「末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