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文聘(第2/2頁)
章節報錯
「怨言很大?」文聘聞言雙眼微微一眯,「為何?是因為兵敗嗎?」
「不僅是兵敗,關鍵還在於建昌城陷。」
益陽縣尉道:「早在甘寧部圍城之初之時,豫章太守華歆便已派人求援,太守擔心敵人慾要「圍點打援」,始終按兵不動,不少人說,正是他不肯出兵,方才坐視敵人勢大,如今更是長驅直入,眼下已是兵臨城下,這樣的情況下,軍中怎會沒有怨言?」
「張太守的顧慮其實不無道理。」
張羨的臨敵方略和想法,文聘之前已在軍報中看過了,對眼下的形勢也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他本就是少年心氣,雖遇挫折,毫不氣餒,聞言只是點了點頭,示意縣尉繼續往下說。
「繼黃忠和周泰分別
在臨湘城外與湘南城外大敗我軍之後,便在前日,王政麾下的徐方部與甘寧部聯手,也又攻陷了醴陵,如今揚州四路軍馬合為一處,入境敵人應已過萬,皆已開到了臨湘城下五十里外安營紮寨,不過暫時還未攻城。」
「蓄勢待發罷了,」文聘笑了笑,又問道:「你們如今可探查清楚了,南昌那邊揚州軍還有多少人馬?」
「暫時不知,不過王政既然在南昌,依末將估測,如今南昌軍馬起碼也是過萬。」那縣尉道:「且根據探馬回報,之前建昌又有一支打著「魏」字將旗的兵馬進駐,觀其行軍之方向,怕也是要開拔去臨湘的。」
「魏字將旗?」文聘問道:「是王政麾下的大將魏延吧?」
「大抵便是此人。」
「先鋒萬人,後續五千人,也不過才一萬五千人馬...」
聽到這裡,一旁的一個將官似的笑了笑道:「兵法雲「十則圍之」,太守雖然兵敗,但是臨湘城內也有過萬人馬,揚州軍莫非想要用相等兵力打下臨湘?這豈非痴心妄想?」
「若是其他人倒也罷了,既是王政的兵馬,卻是不可小覷!」
文聘卻是神情一正,肅然說道:「世人皆言王禦寇頗有軍謀,善於用兵,我卻以為,相比用兵,此人更擅練兵...」
「去年伐袁術時,我曾與徐州軍並肩作戰,發現此輩士卒人人皆是悍不畏死,卻又嚴守軍紀,真乃當世一等一的強兵!若是普通士卒想要破城,或許要數倍兵力,但要是徐州軍的話,便是相等兵力,若是使用得當,怕也未必全無機會。」
「但是臨湘牆高城建,又有護城河在,賊軍縱然勇悍,怕也沒有絕對的把握。「
這時,一直未曾開口的一旁的王粲說道:「便退一萬步說,若是相同兵力能打下臨湘,這兵卒該如何精銳?王政又捨得白白折損?」
「嗯...」
文聘尋思片刻,拍掌道:「仲宣這話有理,敵人兵臨城下,卻又按兵不動,怕也是王政將令所致,他也必然知道,只用一萬五千人是萬難打下臨湘的,也許,還會有後續的部隊接著從南昌開出。」
「將軍請看,」
那縣尉指著地圖道:「據現有的情報分析,揚州軍已入長沙境內的共計約有一萬五千餘人,分別由徐方、黃忠、周泰、魏延、甘寧等五將率領,他們的屯軍地點分別是為:臨湘城下北邊與南邊各有數千守軍,湘南和羅縣則留下千人駐守,另外魏延部所帶軍馬五千餘人從建昌東來,已然出雲別山,度過汶水,看其行軍路線,應該是去城南與徐方部會師的。」
「也就是說如今敵我雙方正隔著湘水對望?」
「正是如此。」
湘水便是湘江,屬於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荊州境內最大的河流,其分支水道眾多,在臨湘周邊便有三條中等河道,如今在攻守雙方之間則是東邊的兩道,一個從西北而來,流向東南;一個從西南而來,流向東北,在臨湘交匯形成了一個十字,周泰、黃忠部駐紮在兩水的南岸,徐方部則駐紮在兩水的北岸,正可以說是隔著湘水對望。
這就是為什麼說臨湘難以攻打的原因,也是為什麼王政千方百計想要引守軍出城的原因!
便是因為臨湘這可是真正的「臨湘之城」,相比臨淄,它不僅城池堅固,守軍眾多,且有護城河之外,本身便處與河流交匯的地帶,實在是易守難攻。
兵法有云,側水側敵,是為兵家大忌,何為「側水側敵」?
一邊是河水,一邊是敵人,中間地帶太過狹窄,不利展開陣型,這就是兵家大忌的死地。
而臨湘城外的地形,剛好便是非常地符合這個說法,且關鍵是臨湘的河道不止兩條,而是三條,且正好是
形成一個交叉三角,也就是說,不管選擇從哪一個方面進攻臨湘,都要面臨其中兩條水道的阻擋,想要將三條河水全部皆避開,幾乎沒有可能。
揚州軍現在的部署,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已是儘量地規避地形的不利。
徐方部駐在兩水交匯口的北邊,周泰、黃忠駐在兩水交匯口的南邊,但這樣的部署其實也有很大的問題,儘量避開水道的同時也將接近一般的城牆都棄之不管了...
說白了就是根本放棄了圍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