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在建昌陷落的同時,襄陽的援軍也終於出發,主將正是文聘。

文聘並沒有直接去前線,而是去了武陵郡的漢壽,並選擇此處作為他的帥營所在地。

託關羽之福,漢壽這個地名可謂如雷貫耳,但基本不可能是是封在這個地方,因為原本漢壽才是荊州的首府,一直持續到了中平末年,荊州刺史王睿改治江陵,後面劉表單騎入荊州,又將首府設在了襄陽。

王睿遷州治的原因難以追究,不過從後來他死於孫策和曹寅來看,估計很大可能是因為曹寅乃是武陵太守的緣故,至於劉表將首府遷到襄陽,倒是更容易猜測一些,因為當時南陽屬於袁術的地盤,把首府設在襄陽能更好的作為防範。

文聘之所以選擇漢壽為他的帥營所在地,有三個原因。

其一,漢壽鄰近前線,離長沙郡的首府臨湘不過百十里,另外還有水路直達長沙東北面的下雋,雖然戰報上說揚州軍目前主攻建昌那一路,但未嘗沒有聲東擊西的可能,漢壽便成了就地指揮的最佳位置。

其二,漢壽的地理位置不錯,,無論是距離南郡,武陵,還是江夏都不算太遠,水路皆通之下,文聘坐鎮此地,可以很方便地調動這鄰近三郡的軍隊。

其三,漢壽南銜桃江,北瀕洞庭湖,不僅農業較為發達,自古以來就屬於產糧大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物資轉運地,漢壽與臨湘、下雋不同,周圍河流不多,地勢平緩,也適合大規模的部隊集結,萬一臨湘和下雋沒能守住,那麼,漢壽就可以很快地搖身一變,成為扼守咽喉要道,阻止揚州軍北上南郡的門戶之地。

文聘來援的正是時候,因為便在此時,不僅豫章的建昌陷落,長沙的醴陵也在徐方的兵鋒之下失守,同時張羨也遭逢了一次大敗!

先前他分兵兩路,一正一奇,故佈疑陣,馳援前線和建昌,自以為得計,誰知還是中了揚州軍的伏擊。

伏擊的揚州軍是由黃忠親自率領的,在周泰拔除了長沙前線的幾處鄔堡後,黃忠便已帶了數千人馬潛伏入境。

在得知長沙軍分兵兩路出的訊息後,他完全沒有受到張羨的迷惑,準確地判斷出了長沙軍主力的行軍方向。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便急行軍到了戰場,便在湘南城外聯手周泰部,以相差不大的兵力卻完成了一場近乎全殲的大勝,最終一支四千餘的人馬只有數百逃回了臨湘。

綜合另外兩個戰場,打到如今,出征尚不足月,這揚州軍已共擊斬首三千,俘虜千餘。

特別是黃忠的那一場伏擊戰,面對曾經的袍澤他卻是毫不手軟,從湘南城外一直追殺到臨湘河邊,從入夜一直殺到次日傍晚!

湘南離臨湘河幾十裡地,沿途遍佈長沙軍士卒的屍體。河水都被染紅,守軍丟棄輜重,倉皇逃遁。為了能跑得更快一點,幾乎是將官人人丟盔,士卒個個棄甲。

不過後面周泰做了一件事,卻是讓黃忠很是惱怒,若非出徵前剛被王政警告過一次,險些又生內訌。

周泰做了何事呢?

卻是他學吳勝一般,為了恐嚇敵人,尤其是為了恐嚇不遠處的臨湘守軍,在戰後私自便把所有的長沙軍陣亡士卒之屍體皆收集在了一處,悉數擺在了臨湘河邊,做了一個(你懂得)。

數以千計的屍體,擺在一起的場面當真是令人悚然,當真是白骨成堆,屍骸積山,隔大老遠就能看見,如今又已入夏,屍臭味和血腥味迎風飄散,直達數里之外,一時間,守軍大敗,乃至是全軍覆沒的沿著湘水河道順溜而上,頓時傳遍了整個長沙。

正所謂三人成虎,這傳言一出去,就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

剛開始的傳言還比較靠譜,一開始只不過是「揚州軍大敗長

沙守軍,殺敵數千」,不久之後,在「有心人」的推動下,就變成了「揚州軍大敗守軍,斬首過萬」,再過幾日,連張羨這個都沒出城的太守,都在這一戰中「失陷被擒」了...

至於這個有心人,當然就是糜芳和他麾下奔命司的細作們了。

殺敵的數字越傳越離譜,士族中的有識之士對此不過一笑罷了,大部分的老百姓卻是是人云亦云,畢竟他們完全不知道對於長沙郡而言,對於一場戰役而言,殺敵上萬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如果殺敵都能過萬,那擒獲的俘虜起碼也有數千,再加上那些重傷失去戰鬥力的,做了逃兵的,總數字恐怕都要超過兩萬了,要是傷亡到了這個地步,張羨恐怕真的要考慮棄城而逃了。

不管如何,說的人多了,一個個言之確鑿,不信的也將信將疑起來,這就造成了一個影響,便是隻這一戰,黃忠的名字已然響徹整個長沙,甚至還有繼續向其他州郡蔓延之勢,儼然已成了揚州軍中的第一殺神。

要說起來,他本就是荊州南陽人,又從軍十數年,立下的戰功本也不少,卻因為出身的緣故,始終未得重用,便有名聲,之前也不過侷限在軍中士卒之中,說來甚是微薄,結果這一戰後,卻是真正的聲名鵲起!

但這可不是什麼好名聲,在黃忠看來,沙場征戰,殺敵多少都無所謂,搞這麼一出豈不是汙了他的名聲?關鍵是還是他的家鄉...

心有不忿自是難免,更就此對周泰這個揚州佬懷下了芥蒂。

不過再有芥蒂,眼下也不是發作的時候,兩人之間的口角爭執這裡不作細表,只說文聘這邊,他抵達漢壽的當日,便接連發下十幾道的軍令,召集周邊駐軍的將官悉數前來,商議軍事。

因為臨湘地位重要,張羨這個太守不能輕動,所以除了張羨沒去之外,其他周邊諸縣,如駐守益陽,作唐,臨沅,沅南等地的戍軍將尉次日

便先後應命來到,分別按照地方城池的大小,駐軍數目也各不相同,有校尉、都尉,還有都伯。

文聘來時,隨行帶了三千人馬,皆是騎兵,這支軍隊的將官們也參加了軍事議會,除此之外,未來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隨同一起來了漢壽。

文聘年紀雖輕,卻頗有大將之風,待眾將畢至,先是寒暄片刻,隨後便問起了當下長沙前線的形勢。

這方面自然是身在長沙,且離臨湘不遠的益陽縣尉最有發言權,當即說道:「稟將軍,最近一段時間揚州軍並無再起攻勢,然則卻是在不斷調兵遣將,因建唱已然失陷,敵人便可長驅直入,眼下未曾發難,應是想著先將豫章剩餘諸縣一一首府,隨後調動輜重,大舉入境。」

「且不僅是建昌,如今湘南,醴陵等城都已陷落,臨湘如今的情況也不太好,據太守軍報所言,原本城中有近兩萬餘人馬,這一戰下來卻是折損了接近三分之一,如今所存雖還過萬,卻有四千皆是新卒,不僅如此,軍中如今士氣低落。且怨言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