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兵指南昌(第2/3頁)
章節報錯
甘寧喜道:“俺也是這麼想的,未免夜長夢多,明日我便去霸府取上符令,等點齊兵馬,咱們便立即出城如何?”
“好。”
太史慈十分同意,“依在下之見,主公雖然說撥給將軍五千人馬,不過既有內應,三千人馬其實足矣,因為奪取南昌一戰,在下看來,此一戰要訣只在兩個字。”
甘寧問道:“哪兩個字?”
“一個‘快’,一個‘隱’。”太史慈正色說道:“三千人馬,人數雖然少些,但更能加快行軍,甚至咱們一路上偃旗息鼓,謹慎一些,還可避開豫章的哨騎,這便是兵貴神速.”
“出其不意!”
甘寧聽到這裡,一拍大腿便介面道:“子義兄所言,正合我意,俺本也是這麼想的!”
“收拾區區一個書生,若是還要動用五千精銳,豈能顯出咱們的能耐?”
“只是還有一事。”太史慈道:“拿下南昌之後,那華歆怎麼處置?”
這話說來輕描淡寫,字裡行間卻滿溢著驕傲自信,畢竟此時他們甚至尚為出征,卻儼然已將南昌視為囊中物般。
但入甘寧耳中卻覺得十分中聽,哈哈一笑,卻沒有立刻回答,想到今日問王政時他的回應,不由心中一動,突然端起茶盞,抿了口茶,旋即輕輕再把茶盞放下,笑吟吟地看著太史慈。
不料太史慈沉吟片刻,便立刻問道:“只取南昌,放走華歆?“
聽到這話,甘寧臉上的笑容瞬間凝滯,呆了片刻後,忍不住脫口問道:“你怎麼這麼快便明白過來了?”
“取南昌是為來日攻取荊州,放華歆亦是如此。”
太史慈沉聲說道:“前者是為佔得地利,而後者呢,華歆既已投靠劉表,被我軍逐出南昌之後,必會向劉表求援,那劉表會如何反應呢?”
“置之不理,不僅失了人心,汙了名聲,且豫章若失,便等於徹底失去了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機會,所以劉表必有動作,如此一來,將軍南下便可師出有名了。”
我那時怎麼就沒想到呢,甘寧暗自嘆息,正有些鬱郁之時,太史慈卻又問道:“甘將軍,在下還有一事請教。”
“子義兄請說。”
“既然是裡應外合,想來取下南昌之後,豫章軍和我軍都應該傷亡不大,如果計策得當,兵不血刃也是有可能的。”
太史慈道:“那麼豫章的俘虜該怎生處置?”
豫章乃是郡治縣,守軍起碼也有六千,就算俘虜四千,也是個不小的數字,而太史慈和甘寧方才已經敲定,為了兵貴神速,出其不意,這次只帶三千人馬,騎兵為主,便是加上週魴那邊的一千人馬,也不過和俘虜人數持平,那就的確是個問題了
“咱們奪取南昌之後,還要把北面的縣邑一一拿下,為求安穩,取下城池後原本的守軍自然是半個也不能留!”
甘寧冷哼一聲道:“凡所得俘虜,願意降者,悉數送來壽春,不願意降者,嘿.”說到這裡,他把手提起,虛虛一斬。
太史慈默然片刻,沉聲問道:“此事可與主公說過?”
甘寧知道他問的其實是另一句話,卻還是微微頷首,太史慈不再多言,拱手說道:“諾!”
三日之後,甘寧與太史慈引領諸軍出城。
一路偃旗息鼓,夜行曉宿,於建安二年三月九日抵達南昌城外,離城三十里紮營。
吩咐手下依舊和之前一樣,只許吃乾糧,不許點火生煙,甘寧便請太史慈來到帥帳,商議接下來的攻城事宜。
太史慈道:“目前來看,城中似乎尚為察覺,此於我大利也。不過攻城之前,得先想法子和內應接頭。”
“正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