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兵指南昌(第1/3頁)
章節報錯
“主公明見。”
郭嘉點了點頭:“南面防區兵力雄厚,並不一定要純做防守,倘若曹操部在進攻的過程中,露出破綻,也可抓住戰機,給予反擊;若是主公南下之時,曹操沒有異動,這四萬人馬也可以轉為預備隊伍,透過水路快速前往荊州前線支援。”
轉回現在,郭嘉立在地圖邊兒上,說道:“臣以為整體的佈局,便是如此。”
王政微微頷首,郭嘉考慮的十分到位,以曹操目前的實力,便是傾巢而出,大抵也不過五六萬人,作為防守的一方,揚州軍本就佔據一定的地利,在下蔡安排步卒固守城池,平阿作為側翼以為呼應,而後方中間的壽春則為樞紐總鎮,水陸皆能保證安穩,加上原本各縣的駐紮部曲,這南面防區用來佈防的軍馬已經接近五萬,只要主帥用之得當,防守上絕無差池,足可抵擋。
至於主帥人選,即便郭嘉沒有明言,其實兩人都十分清楚,舍徐方再無第二人了。
這不僅是從能力,心性上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也需要地位,資歷,以及最關鍵的信任問題。
防守方面已然敲定,至於進攻方面,攻伐荊州已經是滅國級別的戰役,計策反是其次,最重要的其實是作戰的方略。
三日之後,霸府終於擬定了作戰方略,王政召見諸將,眾人商討之後,皆甚為認同,王政當即拍板,將南下的日程暫定為夏末秋初的七月。
雖然離戰事開啟尚有三月,但整個揚州乃至徐州,都在這一刻起迅速的動員起來,畢竟軍情如火,早開始預備一日,待戰事起時,便會能多有一分勝利的把握。
另外王政也準備趁著這段時間先將豫章的一個城池拿下,既是作為對劉表的一個試探,亦是為了開啟南下荊襄的另一條通路。
這個城池正是豫章的郡治縣,南昌。
已是月上中庭。
甘寧的府邸,書房之內,依舊燭光明亮。
甘寧坐在主位,對面是太史慈,他二人徹夜不眠,通宵長議,所議者非為別事,正是為如何智取南昌。
今日朝會之上,王政一提出要取豫章,新附的一些武將便紛紛搶著接令。
這倒不是說奪取豫章,打敗華歆是多麼大的功勞,而是霸府的方略上說的很是清楚,來日進攻荊州,大致會兩路其出,水陸並進。
九江那邊水路為主,又是周瑜掛帥,估計很大可能會以揚州本地的武將為主,再加上其他人本就更擅陸戰,原本也不願去。
而陸路的進攻基本便會從豫章發起,大家心知肚明,知道王政這次大機率是要御駕親征,他既為三軍主帥,那吳勝這廝到時是肯定要搶著做先鋒的。
若是那時再爭,未必能爭的過,但若是先取下豫章立下功勞,再提前做好準備,到時或許還能多一些把握。
正是因為這個考量,一時間幾乎所有人都出來爭搶,不僅張遼、魏延如此,甚至連黃忠都跳了出來。
當然,出人意料都是,最後卻是被徐方舉薦的甘寧笑到了最後,而剛剛加入的太史慈,則被安排為他的副將。
甘寧之所以能拔得頭籌,倒也不僅僅是被徐方舉薦,而是上次克復江東時他便心有不甘,一番尋思之下,猜到王政在對荊州用兵之前,必會先對豫章動手,故此提前便做了準備。
“子義兄,大概就是這樣。”
雖然相識不久,但面對太史慈時,甘寧說話很是客氣,臉上也沒有往日的驕矜之色:“本將已經順利地策反成功了幾個南昌的將官,其中一個名叫周魴的都尉,早前本在袁公.哦不,是袁賊麾下效力,自壽春克復之後,他便逃去了豫章,此人與本將關係不錯,故而應該可以信任的。”
“另外還有兩個都伯也是壽春的舊臣,因為都是降官,所以並沒有受到重用,他們如今統領的兵馬,也大部分都是之前的部曲,大約在千人上下,雖不足以內亂,但是用來作為內應,配合我軍取城,絕對是夠用的了。”
“若有內應,取城應是不難。”太史慈微微頷首,問道:“甘將軍是何時聯絡到這些人的?”
“一月份的時候。”
“如今已是三月了,算來時日也不算短了。”
沉吟片刻,太史慈道:“華歆雖是儒生,卻不是蠢人,自然十分清楚,他為豫章太守,反而投靠荊州牧劉表,主公必然不會坐視不理,早晚都會出兵討伐,肯定也會做好防備,更會警惕策反,內應之事。”
“一旦拖延時日過長,也許就會被他看出周魴及那兩個都伯的不對,在下以為,咱們接下來的動作要快。”
“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