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太史慈的回信(祝書友們節日快樂)(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個這個橫空出世的黃巾賊寇,遠非一將之器啊!
畢竟王政為何會降而復叛,從一個青州軍的什長再次落草為寇,如今早已是世人皆知,沮授自然也是十分清楚,此子和曹操說起來,可以說是恩怨頗深。
也正是因此,對方還能按捺住心中的仇恨,提出這樣一條計策,那是很難得的。
為何?
因為這條計策雖然算的上是良策,但說到底還是要「緩圖」,緩圖或許是最穩妥的對敵之策,卻未必是最正確的,且一定會讓曹操多活一頓時間,甚至可能因為多了這一段喘息,調整的機會後,甚至有了翻盤的機會。
且魯肅雖然沒有明言,但沮授何等聰明,難道看不出如果袁紹真的採納了這條計策,最大的受益者是誰嗎?
袁曹真要對峙一年半載,兩方固然是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鼎足江東的王政豈不更是如此?
想清此節後,沮授突然回首看了那處府邸,嘴角露出一絲冷笑。
豎子,汝畫蛇添足爾!
若是沒有今日的一番會晤,或許沮授真的會去建議袁紹緩圖曹操,甚至年內不宜動兵,但如今卻是全然不同了。
因為在沮授的心中,王政的威脅性已再次大幅度提高了,大到讓沮授和田豐一樣,突然都覺得曹操不過是個「小賊」了,而王政,才是真正的國賊,巨寇!
只不過田豐更多是因為王政的勢力,地盤,兵馬,而沮授卻完全是覺得單是王政本人,已足夠作為袁紹的心腹大患了!
既然如此,那還先打什麼曹操?
若要興兵,必伐徐州!
若要動武,必打王政!
不過這個決斷,單是他沮授有沒用啊,得要袁紹有才行,所以接下來,返回府邸的一路上,沮授都在心中反覆思索著如何勸服袁紹。
直到回到自家的書房時,沮授腦中靈光一閃,突然便想到了辦法。
吃過幾次虧後,沮授也清楚單是「講道理」未必能說服自家的主公,既然如此,考慮到袁紹的個人秉性,他的目光便落在了近日發生的「行刺案」上了。
和王政一樣,從行刺案發生的第一時間,沮授便將曹操列為最大的嫌疑物件,不過此事一直是逄紀在負責,他二人關係不算和睦,便一直沒有過問,如今看來,卻是必須插手了。
接下來的幾日裡,沮授明顯加大了對間軍司的關注力度,結果讓他很有些驚訝。
其一,似乎逄紀也在暗中做了手腳,似乎想把這盆髒水潑到王政和徐州軍的頭上?
其二,怎麼許攸和田豐也是上躥下跳,而且...也是想讓王政來背鍋?
他們這些各自為政,常常意見相左,互唱反調的幾大謀士,突然在這一件事上破天荒地達成了驚人的一致...
怎麼都想讓袁紹以為王政才是刺客的幕後主使?
詫異之後,沮授心中一動,此時何必去管其他人的動機如何,若是大家眾口一致,那把此案做成鐵證,說動袁紹,可就大有把握了啊?
便在當夜,沮府大擺筵席,除了遠在臨淄的郭圖之外,另外幾大謀士悉數到場。
三日後,逄紀上書,稱刺殺案已調查清楚,袁紹當即宣佈病癒,並通傳群臣在次日恢復朝會,準備在百官面前討論接下來如何對幕後主使興師問罪。
便是這一場朝會,將會打亂了幾大諸侯的原本部署,掀起引動整個天下的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