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這豎子什麼情況?(第2/3頁)
章節報錯
......
不久之後,所有人都知道了這一件事。
袁紹因刺殺案受到驚嚇,再加上春寒料峭,不慎染上了風寒。
經過醫官的診治,雖然說是無甚大礙,但至少要閉門靜養幾日,不便接見外人,因此接下來的朝會也沒辦法參加,只能取消。
訊息傳開,朝堂的眾臣不由為自家主公的身體憂心忡忡起來,袁紹姿貌威容,身體強健,向來很少生病,更難得有這樣病到「見不了人」的程度啊?
擔心之後,他們隨即便對袁熙暗自埋怨起來。
要不是你府上防衛懈怠,怎會讓一個刺客順利混入婚宴?
論公,你是臣子,論私,你是兒子,讓父親和主君受到了驚擾不說,甚至差點釀出天大災禍...
此不忠不孝也!
主公本人雖然沒說什麼,也沒問責,但對這件事保持沉默本身就是一種態度,且眾人也都聽說了,那甄宓作為新婦入門後的第一次拜見公婆,袁紹都避而不見,由此可見,還是很有些不滿的。
就在此時,刺殺案一週之後,正是影響醞釀到最大,袁熙被人人指責之時,青州卻帶來了一封戰報。
建安二年春,袁譚曜兵樂安,獲得了一場大捷,陣斬敵將杜遠,生擒太守何夔。
何夔,字叔龍,出身於陳郡何氏,年輕時避亂於淮南,於是成了袁術的下屬,建安元年,袁術為王政所滅,其後豫州大半地方為曹操和劉表瓜分,何夔從二人中選擇了曹操一方,入仕不久,因聽說其與黃巾渠帥杜遠有舊,便被曹操派遣來了樂安任太守。
杜遠這一支黃巾賊原本並非是青州的,而是幽州的,因為公孫瓚太能打了,他佔據幽州後,境內的黃巾或死或降,剩下的也不敢再在老家呆了,只能紛紛逃去外地。
原本的歷史上,杜遠最後是一路向西,逃去了關內做了山賊,最後是被反骨仔廖化所殺,送給了關羽作為見面禮,但這一世卻不同了。
因為杜遠正為愈發難混的渤海發愁時,卻突然被手下告知,他附近便有一個地方可以落腳。
正是樂安。
因為樂安本地勢力沒了!
原本盤踞樂安的乃是徐和、司馬俱的黃巾勢力,只不過因為王政的橫空出世,這一世他們沒有選擇繼續蟄伏,反而提前起事,後面的解決大家都知道了,雙方發生火併,徐和、司馬俱兵敗身死,部曲也皆為天軍吞併。
這便導致濟南和樂安等地在興平年間出現了一段無勢力的空白期,得知此事後,杜遠當即大喜,立刻便帶著兄弟們來樂安討生活了,至於濟南,目前算是被袁譚和曹操共同掌控。
何夔既然和杜遠有舊,在曹操看來,這便是一個兵不血刃掌控樂安的機會,何夔也的確沒有辜負曹操的期望,單騎入樂安後,不過三日,便說動杜遠歸降了曹操。
所以說如今的樂安,如果只看名義,此地既是青州的郡國,那麼作為青州刺史的袁譚,攻打樂安倒也算的上是撥亂反正,收服失地。
可要看實際上的歸屬,其實這裡算是曹操的地盤,那麼即便是打勝了,也算是擅起邊釁了...
關鍵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大部分事先都不知道此事,甚至包括了田豐、許攸等袁紹的近臣。
當然,這樣的事情以前倒也發生過,畢竟軍事行動嘛,大家都懂的機事不密則害成的道理,可問題是以前在事成後袁紹會出面解釋一番,如今...
咱們家主公不是在閉門養病麼?
既然如此,大家就只能暗自猜測了,攻打樂安,到底是袁譚的自作主張,還是袁紹的私相授意呢。
如果是後者,是不是說明,袁紹已經決定要南下了,甚至是...
斷定刺殺案的背後主使乃是兗州曹操?
便在這樣一個眾說紛紜的氣氛下,魯肅去而復返,第二次抵達了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