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幕後黑手是誰(第1/3頁)
章節報錯
一夜過去,爆炸性的新聞傳遍了整個鄴城。
大將軍,領冀州牧袁紹在次子袁熙的婚禮上,遭到了刺客的刺殺!
對這件事,袁紹當然是不願張揚的,奈何在場的賓客實在太多,哪怕大家都有意沒有亂說,訊息仍舊迅速走漏,在鄴城的高門望族,乃至街道巷陌眾說云云,就算還有人懷疑,接下來的封鎖城門、嚴謹出入,乃至全城搜查,也足以證明此事。
一時間,各種分析、猜測甚囂塵上,甚至已不僅是鄴城範圍,而是迅速向著冀州九郡百邑蔓延。
當然,眾人此時更關注的重點其實並非是區區一個刺客,而是其背後的主謀是誰!
到底是境內的世家望族,文武百官,抑或是境外的天下諸侯。
相比之下,在大多數人看來,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點,畢竟袁紹年初剛剛擊敗了公孫瓚,成為了北地之主,聲勢一時無兩,有人心生忌憚,因而動了殺機亦是很正常的。
可惜行刺的女刺客提前服了毒藥,在押解回去的途中就毒發身亡,給這案子的案情平添了幾分撲朔迷離。
這也是意料中事,行刺袁紹這種一方諸侯,兼汝南袁氏這等龐然大物的嫡系子孫,無論成功失敗,都絕不能洩露幕後者的身份,否則後果簡直不堪設想,所以派出的刺客,本就應該是一個死士,因為只有死人的嘴巴才是最緊的,這樣才能徹底杜絕洩密的可能!
「間軍司」的撫軍校尉逄紀接受這樁案子時,遇到的就是這種線索全斷的情況。
間軍司,便與王政的奔命司一樣,乃是袁紹這邊的情報機關,不過兩者的職能其實頗有差異,因為騎砍系統的緣故,王政麾下無論文武,但凡要職高位,基本上都是入了隊伍,忠心上毫無問題,所以奔命司雖然名義上亦是內外都抓,其實主要還是針對敵國的刺探,如戰孫策,奪壽春,乃至最近的意欲南下,都是由奔命司的糜芳安排人手提前做好了佈局。
而袁紹的間軍司便和曹操的校事司,以及其他各路諸侯的情報系統類似,主要職責還是對內監控百官和世家望族,至於對外的敵國情報,大部分都是由軍隊中的護軍都尉安排哨騎前去搜集。
這麼重要的崗位,逢紀能成為一把手,可見袁紹對其的信重。
也正常,畢竟八大謀士裡他和許攸的資歷一般,都是在中平六年(公元189)便奉袁紹為主的從龍之臣,三人當初為避董卓逃難至冀州時,袁紹仰韓馥資給,處境窮迫,正是因為逢紀的的獻計,袁紹方能反客為主,佔領冀州。
資歷深,功勞大,又有智謀,故袁紹為冀州牧後,便甚為重用逄紀,令其親掌間軍司,作為他的情報頭子,至今已有八年了。
而他也沒有辜負袁紹的信重,即便刺客已然身亡,城內也沒有搜捕到她的同黨,但逄紀依舊透過一些蛛絲馬跡,獲得了一些極為重要的情報。
不過半日時間,袁紹就收到了逄紀的彙報,「稟主公,雖然目前還未查到幕後主使是誰,但臣已確定了刺客的身份。」
「哦?」
袁紹臉上現出陰霾,沉聲問道:「是哪家的賊子,韓家的還是公孫家的?」
袁紹和大部分人一樣,對一個刺客,還是一個已成為死人的刺客其實並不關心,但逄紀既然這麼說了,或許對方的身份能說明很多東西,故有此問。
「都不是。」
逄紀搖了搖頭:「這刺客應該並非高門出身,不過臣搜查了她之前的起居之所,又詢問了朱、張二位將軍與其交手的過程後,卻是有了判斷,此人應是出身貫日門的弟子!」
「貫日門?」袁紹聞言一怔,「這名字怎地有些耳熟?」
在腦海中回憶了片刻後,有些不確定地道:「本將年少時結交過一些江湖任俠,隱約記得,這門派似乎乃是戰國四大刺客之一的聶政所創立的?」
逄紀微微頷首:「主公博聞強記,正是如此。」
「那也不過是個殺手組織罷了,有何不尋常處?」
「不然。」
逄紀正色說道:「主公有所不知,聶政雖為四大刺客之一,但與其餘三人專諸、豫讓、荊軻等不同,從不屑以偷襲詭詐之術殺人,如殺韓相俠累時,便是獨自一人仗劍入韓都陽翟,堂皇而入,先格殺其侍衛數十人後,再以白虹貫日之勢,梟俠累首於階上!」
「聶政更像一個劍客而非刺客,所以貫日門本身其實更應該說是一個傳授武藝的門派,而非殺手組織,當然,臣也聽過貫日門的弟子偶有行刺之舉,但基本都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與其他的殺手組織全然不同!」
袁紹將目光投向逄紀,知道重點來了,「什麼特點?」
「只受友朋之託...」逄紀一字一頓地道:「從不為利所誘!「
「便如他們的祖師聶政當初一般,刺殺韓相俠累,只是為了替好友嚴仲子報仇。」
「言下之意,便是這賤婢刺殺本將,並非被人所收買...」
袁紹若有所思的凝望窗外,雙眸精光爍閃:「而是受了相識者的囑託?」
「這也是其中的古怪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