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這大耳賊又冒頭了(第1/3頁)
章節報錯
對於曹操在許都的謀劃,此時的王政自是不知。
遠在壽春的他今日亦是一夜未眠。
白天剛剛完成了受降的儀式,晚上又接著處理了半宿的軍報、政務,便在曹操與荀彧等人前去議事的同時,有兩封急報送來了他的案上。
其中一封由丹陽前線而來,上邊只有一句話:「豫章太守華歆,意欲歸降劉表。」
華歆,字子魚,出身青州平原郡高唐縣,早年拜太尉陳球為師,與盧植、鄭玄、管寧等為同門,說起來也算是個名人,即便是對三國曆史一知半解的王政,也大約有些印象,當初在臨淄時與顏氏家主顏伏攀談時,甚至還能接上幾句。
王政並不知道的是,在原本的歷史上,華歆為豫章太守時並未歸附劉表,而是在孫策佔領江東後,被其麾下謀臣虞翻說服,讓東吳兵不血刃便克復了豫章。
也幸虧王政不知道,否則又要大為不忿了,畢竟說起來兩人還算老鄉,且王政此時的勢力和前景已勝過同期孫策不少,結果這樣華歆都要做出不同的選擇...
估計大機率還是因為自家的「賊寇」身份又遭這等名流嫌棄了吧?
豫章也屬於揚州一郡,這般輕易落入了荊州手中,要說不爽肯定是有一些,不過王政並沒有太放在心上,反正早晚也是要打劉表的,到時候一併取回來便是。
反倒是另一封急報更讓王政關心,這是從沛國傳來的,上面同樣只有一句話,陳國國相駱續和梁國國相袁渙聯名上表天子,舉薦劉備為豫州牧,已為朝廷應允。
雖然同樣是一句話,但王政卻從中看出了很多的資訊。
「一個陳國國相,一個梁國國相,一起舉薦劉備...」
王政面露若有所思之態,旋即喚來門外侍衛:「立刻去請郭祭酒入宮。」
侍衛應諾轉身,剛要邁出門檻,又被王政喚住:「且等等,待天亮後再去請。」
卻是王政剛剛想到,郭嘉的身體原本就不算強健,平日作息也不規律,當即改變了主意,決定體恤這位鬼才,不要耽誤他的休息。
「諾!「
待侍衛躬身退出,王政重新坐回漆案,盯著手中的情報好一會兒,陷入了沉吟之中。
駱續是原國相駱俊之弟,駱俊任國相時勵精圖治,獎勵生產,濟養百姓,深受民眾愛戴,後因拒絕借糧而被袁術秘密派遣的刺客殺害,這是當初陳王劉寵為何會和他、劉表、曹操四方聯手的原因。
駱續能繼任為國相,一方面是因為其兄留下的餘蔭,另一方面也絕對離不開陳王劉寵的支援,因為陳王劉寵掌握著軍權,可是和王政手中的阜陵王劉赦全然不同,絕非一個傀儡,是有話語權的。
既然如此,在王政看來,駱續這個上表就有很大的問題了。
為何?
因為如今的豫州其實已是四分五裂,被多方勢力分割,沛國為王政所佔,潁川為曹操所佔,最大的汝南郡則被劉表和曹操分而劃之,這樣的情況下,劉備即便做了豫州牧,估計還是隻能繼續留在陳國。
若說之前是客居的話,有了這層身份之後,劉備名義上便可對豫州境內的所有軍政進行干預,做出舉措,陳國亦在其中。
駱續此舉,可謂主動讓劉備「反客為主」,更對自己的主君劉寵極為不利,說的不好聽點,簡直就是背主忘恩!
那麼駱續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王政無法理解,論實力,劉寵如今肯定勝過劉備,論身份,兩人皆是宗室不說,前者甚至更為名正言順,論交情,劉寵顯然和駱續以及背後的家族淵源更深,論利益,劉寵都讓他做國相了,劉備還能給什麼?
想來想去,王政也只能認為是劉備的「天授其魅」再一次發功了,讓駱續心甘情願地拜倒在對方的大褲衩下...
而那個梁國的袁渙估計同樣也是如此,梁國和陳國乃是交壤鄰國,他舉薦劉備其實便代表了願意歸順。
想到這裡,王政撫額長嘆,心中略有後悔。
當初他將劉備逐出徐州之後,之所以沒有繼續追擊,一方面是因為忌憚桃園三兄弟的臨死反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劉備逃去陳國其實並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