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便是荊山璞玉,即和氏璧,不僅其本身價值非凡,從它出世的第一刻起,就透著傳奇的味道。

楚君蚡冒(春秋初年)時,楚人卞和在荊山之上發現了一塊美玉,便將它獻給楚君,然而楚君找人鑑定,卻說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於是楚君將卞和砍去左足。等到楚武王即位後,卞和再次獻玉,武王還是不信,卞和又被砍去右足。

楚文王即位後,卞和抱著玉在荊山上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滲出血。文王派人詢問,這才叫人剖開石頭,果得美玉。楚王將之打磨成璧,後世便將之命名為和氏璧。

到了戰國時期,此玉輾轉到了趙惠文王的手中,演繹出了「完璧歸趙」的精彩故事,隨著趙國滅亡,此玉最終落入了秦王政的手裡。

而正是嬴政賦予了這塊玉神奇的魔力,他做什麼了呢?

實際上他也不過是命李斯刻下了八個小篆而已,只不過這八個字十分不尋常,便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到了秦末時,秦王子嬰素衣、獻玉璽於劉邦,此後玉璽便成為漢朝皇帝的專用印章,世代傳遞,從此成為天朝歷代王朝的正統象徵之一,不可或缺,後來東晉和唐朝初年,因為沒有這塊玉,甚至被譏為「白板天子」。

那麼這塊玉璽此時在哪裡呢?

還的確是在王政的手裡。

當年漢少帝時,宮中大亂,少帝和劉協慌急出逃,竟一時弄丟了傳國玉璽,其後數年不知所蹤,直到孫堅率軍入洛陽,聽士卒說起宮內某處枯井中竟然冒著幽光寶氣,直欲沖霄,於是前去打撈,方才讓傳國玉璽重見天日,孫堅更是欣喜若狂,自認為天命所歸。

然而玉璽不僅沒有給孫堅帶來天命,反而帶來了殺身之禍,不久之後孫堅死於黃祖之手,後來孫策欲前往吳郡迎回家人,便以玉璽換得袁術放行,更借得兩千兵馬,從此龍入大海,隨後成得其後更悍然作亂,方才逼得袁術求援王政,引狼入室,最後導致江東徹底易主。

當王政以勝利者的姿態再次進入壽春後,當晚便入主楚宮,連袁術的遺孀馮夫人都被佔為己有,傳國玉璽自然也同樣落入了他的手裡。

當然,作為一個後世人,王政倒沒有和孫堅,袁術一樣,將傳國玉璽視為「代表天命」的重要存在,這物件稀罕歸稀罕,若是放在後世恐怕更能作為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但在此時,在王政的眼裡,也不過是個有些價值和歷史的玩物罷了,倒沒有過於重視。

但不重視是一回事,願不願意送給袁紹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開玩笑,一個私生子張張嘴,老子就要把這等「寶物」雙手奉上?

所以王政只是微微一笑,「袁公子何出此言?傳國玉璽並不在本將的手裡。」

「不在州牧手裡?」袁方聞言一怔,旋即啞然失笑,「州牧若是不願,直說便是,何必糊弄在下?」

「當初孫策奉上玉璽以向袁術換得兵馬,此事天下皆知,如今袁術已敗,這玉璽不在州牧手裡,又在誰人手中?」

「那是假的。」

王政臉眼珠一轉,臉不紅心不跳的張嘴便來,「本將當初佔得壽春,的確從宮中找出一枚玉璽,彼時亦是十分開心,還曾大擺宴席,與群臣共同賞玩,結果麾下有一能人便發現了此點。」

「哦?」袁方疑道:「如何發現的?」

王政淡淡地道,「袁公子當知傳國玉璽如今乃是金鑲玉吧?」

袁方點了點頭,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想要得到這塊傳國玉璽,當時的太皇太后不願意給,王莽強要,最後太后憤怒之下將之猛擲於地,傳國玉璽從此折了一角,後面王莽請了工匠將缺的一角用金子補上,傳國

玉璽從此便成了不完美的金鑲玉。

「我那位臣子之前曾是工匠,眼力十分過人。」王政道:「他當時便發現金鑲玉的部位乃是新痕,而非舊印,故此推斷出玉璽並非真品。」

「那這塊假的玉璽如今何在?」袁方猶不死心,「可否讓在下一睹以辨真偽?」

「袁公子來晚了。」

王政心想老子就猜到你要這麼說,哪裡會給其這個機會,直接便堵死了縫隙,「既是假貨,本將等於也受了孫策的矇騙,當時便怒髮衝冠,心恨難消,一時衝動,便將這玉璽直接毀了。」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