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走水路,之前也還得走一段陸路,也還得需要荊州方面來安排這一段路程的運輸,總不可能讓揚州人長驅直入,在荊襄這裡橫衝直撞吧?便是劉表能放心,蔡瑁等人也不答應啊。

所以這就表明荊州方面還得得為此次揚州借糧徵調民夫,調遣船隻,而這些民夫路上所需的銀錢口糧,也就是運費和伙食,又該怎麼計算?是直接從百萬斛的糧食里扣除,抑或是揚州將之折算成銀錢,一併付給荊州?

這都需要在魯肅返回揚州前做出決定,畢竟先回去請示王政肯定來不及了,一來一回得耽誤多少時間?眼見便是年關,年關之後春耕在即,實在耽誤不得。

且還有夜長夢多的隱患,一方面是荊州文武中有不少人和蔡瑁一般,是堅決反對借糧給揚州的,另一方面,一旦風聲走漏,令天下諸侯皆知道揚州如今缺糧的情況,會是什麼反應?

曹操袁紹會不會去給劉表施壓?

獻帝會不會下道聖旨予以制止?

這都是不能不考慮的,所以對王政來說,一旦荊州這邊同意了出糧,無論是借是賣,這糧食自然是越早運到揚州,越早落袋為安越好,所以

早就給了魯肅臨機決斷的權力。

接下來的幾日內,魯肅日則去與荊州臣子商談,夜則又與其他等使團成員討論權衡。如此,一天睡不足三個時辰,吃一頓飯停下來三四次。多日後,雙方最終達成了一份協議。

其一,荊州方面的糧食最終全數以售賣形式出口揚州。

也不知是被別人說動了,還是事後反悔,劉表最終也改口了,提出官倉和龐、黃兩家一樣,按低於市價的價格出售給揚州,若是錢糧不足,可以物資充抵。

王政有錢沒有?肯定有!

便如周瑜之前的猜測一樣,他如今掩有九郡,且又先後得到了陶潛、孔融以及袁術等人的府庫藏資,幾十萬金這等對於一般的世家高門都是恐怖的天文數字,在他眼裡,卻也未必便付不出來。

但是有錢不一定就非得要冒充大方,他沒考慮到這點,魯肅卻考慮到了,徐州和揚州如今都是百廢待興,需要用錢的地方很多,不能投入買糧中太多,因此主動提出,揚州可以付一部分金銀現錢,而缺口不足的地方不如以貨易貨,以其他一些東西,比如銅鐵,特產之類來充作糧款。

這方面劉表和本地豪族倒沒什麼太大意見,荊襄本就富庶,並不缺錢,用糧食去換銅鐵乃至一些人參之類的奢侈物並無不可。

其二,便是交接地點,以及運輸與運費。

雖是盟友,兩方依舊互相方法,交接地點最終定在廬江郡南面的臨江縣邑尋陽。

荊州境內郡縣調糧,乃至襄陽至尋陽這一段,無論水路陸路,皆由荊州負責運輸,運輸所需的費用,一概折成銀錢,由揚州一併付給,尋陽之後,揚州自運。

對於運費多少魯肅方面自然不會斤斤計較,完全

同意了荊州方面的條件,從優、從寬。他只提出了一個要求,便是從快!

議定當日,魯肅便先讓周瑜和公孫豎提前返程,將訊息傳回壽春。

......

艑船揚起帆,在透著料峭寒意的冬雨中前行,雨滴落在水面,濺起一窩窩漣漪,正順風時,饒是滿載穀物,也駛得飛快,沒兩日便出了南郡。

「噯,你看,是大雁啊,它們飛的可真快咧,眨眼便甩開咱們了。」

「艙裡溼氣重,要防糧發黴,」周瑜摸了摸甲板,潮溼陰冷,「待雨停,將上艙板揭開,照照陽頭。」

「快瞧,岸邊那裡有兩隻白鳥呢,這是什麼東西,好養麼?」

「那是鸛鳥。」

周瑜拍開扯著袖口的纖手,繼續叮囑著公孫豎,「這冬雨勢頭雖小,溼寒卻重,多蓋幾道草蓆子,籠厚實些。」

待其走後,方才轉頭看了眼正在船頭放目遠望的少女,有些無奈地嘆了口氣:「莫要再胡鬧了,馬上便要進入江夏郡了,等會找個城池靠岸,我再派人送你回去。」

「我不叫你小賊了,你也不要送我回師兄那裡。」